王兆貴
提起張廷玉,知情者多半會聯(lián)想到“六尺巷”的故事。其實,修書勸家人退讓宅基地的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時任禮部尚書。有道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到了張廷玉考中進士、入京做官后,家學與家教在他身上傳承得更為出色。因其“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居官五十年,歷經(jīng)康雍乾三朝,開文臣封侯伯之先例,而且是清廷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人。直到今天,人們?nèi)苑Q他是史上最成功的秘書型人才。
這里所謂秘書型人才,并非指單一的文秘,僅僅是起草發(fā)布文告,承擔上情下達與下情上達的二傳手,還包括執(zhí)行力與創(chuàng)造力兼容并蓄的品格與智慧,屬于復合型人才的范疇。高素質(zhì)的秘書型人才,在過去和今天都很緊缺。
張廷玉考中進士后,確曾以文秘見長而被重用。他理解口諭之準,起草文書之快,無人能出其右。雍正即位之初,“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nèi),口授大意”,張廷玉片刻擬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shù)次”,從未出過差錯。才思敏捷,文筆流暢,乃文秘人員的基本功,張廷玉不過是駕輕就熟而已,其從政素養(yǎng)是遠在此之上的,否則,怎稱得上集能賢于一身的“首席秘書”呢?張廷玉生病不能上朝,雍正問左右:“朕連日臂痛,汝等知之乎?”近侍驚問其故,雍正說:“大學士張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雍正的措辭,聽起來有些玄虛和矯情,但也足以看出,他已把張廷玉視為自己的臂膀了。
辦事勤勉,嚴謹縝密
西北用兵時,張廷玉“遵奉密諭,籌畫經(jīng)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傍晚回家,仍“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于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軍情緊急時,每日常有百數(shù)十人抱牘案環(huán)立于旁等待批答,以致坐在肩輿之中也不得閑。即便如此,張廷玉也毫不懈怠,無一事出錯或耽擱。雍正贊曰:“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睆埻⒂裼洃浟軓?,能將各部院大臣、全國疆吏的出身、經(jīng)歷甚至姓名、籍貫絲毫不差地說出來,但卻心思縝密,與督撫外吏幾乎沒有書信往來。雍正對他信任有加,人事決策多向他咨詢,他卻未曾走漏一絲風聲,就連被他舉薦的人也不知情。
建章立制,創(chuàng)新行政
雍正七年(1729年),西北軍情緊迫,為便于及時處理,清廷“始設(shè)軍需房于隆宗門內(nèi)”,后改稱軍機處。張廷玉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后,對這一機構(gòu)的職能、制度以及奏批方式進行了有效簡化與規(guī)范,使之成為維系清朝統(tǒng)治的中樞。張廷玉開創(chuàng)的“廷寄”諭旨之法,比明發(fā)上諭更易于保密,且傳遞迅速,提高了朝廷政令的推行效率。
以身作則,清廉自守
當一個人對身外之物毫不動心時,任是金刀銀槍也奈何他不得。張廷玉位高權(quán)重,想要討好他、巴結(jié)他的人比比皆是,但他卻不置私產(chǎn),甘守清貧,慎始慎獨,一以貫之。雍正念其勞累、清苦,賞銀兩萬兩,張廷玉也謝恩不受。實在推辭不過,就用來資助公共建設(shè)。
長子張若靄精于翰墨丹青,經(jīng)常出入內(nèi)府鑒定字畫。一次,張廷玉在僚屬府上看到一幅名人山水古畫,驚嘆難得一見。孰料沒過幾天,這幅畫竟然掛在張若靄的書齋中。盡管是人家投其所好相贈,張廷玉還是拉下臉來“冷嘲熱諷”。若靄連忙跪地謝罪,隨即完璧歸趙。張廷玉主政吏部期間,有個同姓書吏經(jīng)常在地方奏章上做手腳勒索錢財。因他朝里有靠山,地方上得罪不起,只能背后罵他“張老虎”。張廷玉得知后,頂住各方壓力,堅決將其撤職查辦,被人譽為“伏虎侍郎”。
公忠體國,明哲進退
張廷玉29歲點為翰林,33歲入值南書房,45歲擢禮部侍郎,50歲升禮部尚書,累遷至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兼管吏戶兩部,平步三朝,深受倚重。他回老家祭祖,雍正特賜如意,并在其謝恩奏折上批曰:“朕即位以來,朝內(nèi)的大臣,一日不曾相離者,唯卿一人。雖是君臣,情同契友?!睘楸韺埻⒂竦馁p識,雍正特立遺詔,以其“器量純?nèi)阏\供職”,配享太廟。在大清兩百對年的歷史上,張廷玉是唯一獲此殊榮的漢臣,可見雍正對他的贊譽非虛。乾隆即位后,繼續(xù)奉其為漢臣之首,并特封三等勤宣伯,開清代文臣無戰(zhàn)功而封伯爵之先例,可謂恩遇優(yōu)渥。但張廷玉卻以唐代宰相郭子儀為楷模,位高不自矜,權(quán)重不自負,頗諳進退之道,不圖后世之名,以至于在皇皇五百多卷的清史稿中鮮有他功業(yè)的記載,但青史自為賢者留名。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