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呈
2017年4月20日上午,陽光拖出老樹遒勁的影子。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里,那位被返聘的文物修復專家又來指導工作了。
64歲的王海闊身著藏青棉衫,腳蹬黑布鞋,從樓層巷道里走過時悄無聲息。
間或對面有人過來看到他,總會喊一聲:“王老師好?!痹豪餂]人不認得這位重慶文物修復發(fā)展史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王海闊看著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窺門:拔劍四顧心茫然
1981年8月的一個清晨,知了的聒噪早早開張。
趁著氣溫還沒上去,王海闊騎了哥哥的嘉陵摩托車,一路疾馳。
穿過逼仄的盤山小道,摩托車在重慶市中區(qū)(現渝中區(qū))枇杷山正街72號前停下來。
高大的建筑院落門前赫然掛著一塊牌匾——“重慶市博物館”(現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青年的新潮和博物館里的沉靜格格不入。
“這將是我開啟新事業(yè)的地方。”28歲的王海闊帶著滿臉自信,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異樣眼光的注視下,昂首邁進了博物館的大門。
要說專業(yè),王海闊的確不是科班出身,他是以工人身份進入重慶市博物館的。
但王海闊很有底氣,畢竟他此前在重慶市北碚玻璃模具廠當了九年模具雕刻鉗工,甚至還帶出了幾個徒弟。
“青銅器再神秘,也屬于金屬大類,做活離不開鉗工的鏨、銼、鋸、磨等功夫,只不過我原來做的是鑄鐵模具而已?!蓖鹾i熜南搿?/p>
報到完畢,王海闊有些志得意滿地來到陳列部的文物修復室。推門一看,里面只有兩個人。
“我們這兒終于又進人了?!北韧鹾i熜∷臍q的姚志新,顯然很歡迎他的到來。師父蔡長信有些不茍言笑,他放下手頭修復的器物,給王海闊講起了文物修復工作的性質和要求。
王海闊敏銳地察覺到,這可能是個不太受重視的冷清之地。
王海闊從工廠帶來一個習慣,每做一件東西,就記錄在專門的小本子上。
不過,到博物館三個月了,他新買的小本子上卻記得很少。
想想,被陳列部叫去幫忙搬文物布展的次數倒是比修復文物的次數還多。
“什么時候能做點有分量的東西?”收起小本子,王海闊有些沮喪。
其時,重慶并沒有多少重大的文物發(fā)現。不想干等,王海闊覺得自己也許還能做些什么。
明志:長風破浪會有時
1982年初,王海闊成了博物館圖書室的???。
“又來看書???”圖書管理員親切地跟他打招呼。
“您早,我想問一下這本書有么?”王海闊指著書單上的書名問道。
“有,就在那個架子的第二排?!惫芾韱T查了查書卡,用手指去……
“哎,還是不行。”王海闊合上書,心里犯起了嘀咕,“咱們這個行當的書真少?!?/p>
這不是王海闊第一次失望。
之前他到處請教別人,好不容易搜集了一些跟文物修復相關的書,但卻發(fā)現這些書里只有一些零散的文物修復知識。
想當初,自己離開工廠時隨身帶走的那本售價八毛五分錢的《鉗工》,系統(tǒng)地梳理出了鉗工所需的知識技能,怎么文物修復技術反而沒有專門成體系的指導教材呢?
王海闊暗暗立志,將來一定要通過自己的文物修復實踐,寫一本像《鉗工》那樣的關于文物修復的專業(yè)教材。
1982年11月,重慶市交電公司在市中區(qū)(現渝中區(qū))臨江支路進行基建施工時,現場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青銅器。
殘破的青銅器碎片被送進重慶市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室。
王海闊眼睛都看直了,心里很是興奮,這不正是自己一直等的那陣東風么?
這批從西漢墓群出土的青銅器,因為氣候土壤等原因,銹蝕破損嚴重,沒了銅胎,無法以傳統(tǒng)的錫焊法完成修復,只能通過創(chuàng)新修復技術來修復。
此前,師父蔡長信也看中了四川美術學院用來復制泥塑版本《收租院》的玻璃鋼成型技術,便想到將其應用到文物修復中。
面對破爛成渣一樣的青銅器碎片,師徒三人卻像看到了寶貝。
不久后,這批青銅器修復完成。
王海闊將應用新材料技術修復文物的過程作了總結,并撰寫文章,投稿到《考古與文物》雜志。
“寫這有啥用?”小姚不太理解。
“這么好的技術,不應該只有我們知道。文章雖小,萬一能為今后文物修復技術學科的形成添磚加瓦,那多好。”王海闊說。
因為當時的文物專業(yè)期刊沒有為文物保護修復技術開設專欄,王海闊的文章足足排了三年的隊。
1986年,《應用玻璃鋼修復文物》一文終于發(fā)表了。
成名:一日看盡長安花
“看嘛,文物修復那群人做事拖延,一天都在耍?!?/p>
1987年,王海闊無意間聽到這樣的非議,心中有些憤懣。
怎么反擊?王海闊想起了王川平館長說的一件事——巴蜀金銀錯犀牛帶鉤因展廳陳列安全條件受限,無法展現給觀眾。
于是,王海闊主動找到館長:“館長,巴蜀金銀錯犀牛帶鉤交給我來復制吧?!?/p>
巴蜀金銀錯犀牛帶鉤是國家一級文物,造型紋飾極其精美,幾乎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巴蜀青銅器的最高技藝。
“業(yè)內很少有人能做這么精細的金屬鏨刻,這點我在行?!蓖鹾i煛按笱圆粦M”。
話是這么說,畢竟是極其珍貴的文物,復制過程中容不得半點閃失。
王海闊翻看了許多文獻資料,盡量還原出這件文物最初的制作過程,最終提交方案,決定采用失蠟法、鏤刻、鑲嵌等傳統(tǒng)制作工藝,對文物進行原汁原味的復制。
復制方案獲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后,王海闊立馬開始操作,他給自己預定的復制時間是一年。他不擔心自己的手藝,但對外部條件有些擔憂。
銅坯得找工廠澆鑄完成,該器最薄的地方不到兩毫米,不采用精密鑄造無法成型。
四川儀表十廠精密鑄造技術過硬,也愿意接活,這讓王海闊安下了心。
王海闊興趣濃厚,投入了大量精力,一套工藝下來,幾可亂真的復制件竟然比預期提前半年完成了。
“這算是我一生中最出彩的東西了?!蓖鹾i熋椭萍行鄄会屖?。
相較于工廠的批量流水生產,文物修復全過程是以獨立的工作方式完成,這種成就感讓王海闊很是沉醉。
傳承:閑來垂釣碧溪上
2017年4月,在陶瓷器修復室,90后龍杰戴著類似防毒面具的口罩,擼高了袖子,弓著腰埋著頭,拿著蘸了釉的小刷子,不停地刷在一張不到半個巴掌大的濾網上,釉料透過極其細密的濾網,均勻地涂在一件剛補了形的陶器邊沿。
“小龍是我院文物修復師承制培訓的第二批學生了,他以前在四川藝術職業(yè)學校學的就是文物修復專業(yè)?!蓖鹾i熢谂赃吔榻B說。
2005年,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現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從重慶市博物館獨立出來,王海闊即將成為文化遺產研究院第一個退休的人。
但他怕院里文物修復后繼無人,技術斷代,就找到領導,請求開展師承制培訓,公開招收徒弟。
院長聽了很高興,并決定立即實行。
第一批學生來源很雜,比如孫少偉,就是王海闊從三峽考古的工地上尋來的。
孫少偉那年三十出頭,是工地上使洛陽鏟探尋墓葬遺跡的一把好手,一次協(xié)助王海闊做室內文物修復工作時,被王海闊一眼看上:“你小子挺有天賦,跟我回去學文物修復吧。”
孫少偉卻很為難,自己老大不小了,何必轉行。
“你現在在工地上是技工骨干,今后考古專業(yè)的大學生多了,就不一定了。還是跟我回去學門硬手藝吧……”
后來,孫少偉眼看著文物保護修復事業(yè)發(fā)展,心中很是慶幸自己遇到了伯樂,改變了命運。而王海闊的慧眼還不止于此。
“多虧王老師不拘一格育人才,現在我們青銅、鐵器、陶瓷都能做,但又各有擅長?!本ㄨF器修復的女修復師小呂笑道。
“不要打馬虎眼,我跟你們說的技術論文寫了沒有?”王海闊問。
每隔一段時間,王海闊都要督促弟子們寫論文,進行理論總結,以提升他們的業(yè)務綜合技術能力。
“現在我國文物保護修復事業(yè)發(fā)展得多好,咱們院的文物修復技術水平也算走在了國內前列。學歷低沒什么,不能沒了志氣,不要浪費了好平臺給你們的機遇?!?/p>
“知道啦,王老師?!币槐姷茏于s快回應。
午休完畢,他們又各自回到崗位上,拿起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