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龍
“十三五”期間,文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方面和內容,是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qū)的落后狀態(tài),最終實現(xiàn)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文化扶貧就是要更好地解決部分貧困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薄弱、活動經費短缺、專業(yè)人才匱乏、農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問題,進而更好地推進脫貧攻堅進程。
扶貧,不僅要在物質經濟上給力,更需要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qū)幫助,從而提高當?shù)厝嗣袼刭|,實現(xiàn)精神脫貧。借用一句話就是“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的確是這樣,一些地方貧窮,不僅僅是因為地理條件不好,或者是沒有發(fā)展機遇與平臺,更有思想不轉變、觀念落后等原因。因此,更需要在扶智與扶志這些文化扶貧上多發(fā)力。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談到脫貧攻堅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實際上,扶貧過程就是一個“繡花”過程,需要有耐心與細心,更應有精準性與連續(xù)性,既要一針一線,更要有條不紊,如此,才能“繡”出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美好畫卷”。
繡花精神,需要慢工出細活。文化扶貧不同于項目扶貧,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一個地區(qū)的貧困,表面上看屬于經濟問題,但往往有著極深的文化根源。這種文化根源,是長年累月積累所致,刨除“窮觀念”,實現(xiàn)“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也必然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既舍得財力,也舍得人力,更舍得精力。
繡花精神,需要針針不浪費。如同繡花,心里不僅要有“譜兒”,手里更應有“活兒”。如果隔三差五出錯,就繡不出好圖案。文化扶貧也如是,不僅要因地制宜確定扶貧思路,更需有因貧而異的精準施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只有將傳統(tǒng)文化不斷注入新內涵,扶持培養(yǎng)當?shù)氐奈幕瞬牛拍茏屓罕娤硎艿脚c時俱進的文化“惠利”。
繡花精神,需要借鑒與推廣。繡花技巧,不僅需要自我創(chuàng)新的精神,更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才能使自己的技藝不斷提高,繡出好畫面。其實,文化扶貧也同樣如此,自己的成功經驗要總結也要推廣,別人的創(chuàng)新之舉,不妨也拿來學用,通過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揚,形成一方的文化品牌,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態(tài)。
“看花容易繡花難”,任何一項工作都如此。繡花精神,耍不得花拳繡腿,看似動靜之間美如畫,但繡出完美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說,經濟扶貧是“硬”扶貧,文化扶貧就是“軟”扶貧。這“軟”扶貧,更需要硬實力與硬招數(shù)。而且,文化扶貧更能激發(fā)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無疑是在“種”下致富的種子。因此,就不能缺失繡花精神。
(摘自《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