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鄭 丹
斯爾江:村民的親兄弟
○ 文/本刊記者 鄭 丹
斯爾江認為,民族扶貧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獲得大家的信任,用真心換真心。
●用真心換真心,中石化援疆干部斯爾江感動了村民,感動了整個春天。供圖/中國石化報
在“易捷杯”第三屆“感動石化”人物頒獎儀式上,十位中國石化員工辛苦耕耘、默默堅守的感人事跡,十段催人淚下的精彩視頻,溫暖了這個春天。這其中,有一位來自中國石化西北油田的哈薩克族人大代表—斯爾江·托合提木拉提。最近一年,關(guān)于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訪惠聚”駐村工作的報道頻頻出現(xiàn)在各類媒體并引起關(guān)注。
“訪惠聚”全稱為“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針對區(qū)情和形勢提出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融入群眾、服務(wù)群眾、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舉措。當被問到他是如何出色完成去年全年“訪惠聚”工作任務(wù)時,斯爾江回答:“民族扶貧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獲得大家的信任,用真心換真心?!?/p>
斯爾江·托合提木拉提畢業(yè)于華東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yè),在大慶油田和西北油田工作了十六年,現(xiàn)在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廠從事油田地面建設(shè)工作。2012年,他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16年作為中國石化西北石油局第三批“訪惠聚”工作隊成員駐村至今。
2016年春,當別人還沉浸在家人團聚的歡喜之時,斯爾江卻默默背上行囊趕赴了邊疆。他的目的地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柯坪縣玉爾其鄉(xiāng)上庫木力村。上庫木力村距離烏魯木齊1100多公里,偏遠、貧瘠,是新疆貧困村的典型,維穩(wěn)形勢非常嚴峻。
斯爾江剛到上庫木力村就走家串戶,摸底調(diào)研這個村的經(jīng)濟情況。但當他轉(zhuǎn)了一圈以后,感覺如墜冰窖—這里太窮了!2000多人的村子,每人耕地不足半畝,有397人吃低保。之后的幾天,他忙于走訪、記錄和整理,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五天后,他在“兩會”上反映了上庫木力村的真實情況。
一個人大代表,在貧困村駐村工作的一年中,最常待的地方會是哪里呢?
上庫木力村的村民們經(jīng)??吹剿範柦瓬喩硎峭?,拿著鐵鍬在田間與大家一起勞動。這也難怪村民們在后來得知他竟然是全國人大代表后非常吃驚。
勞作之余,斯爾江還以田間地頭作為宣傳國家惠民政策的講堂。上庫木力村的維吾爾族人占了大多數(shù),為了更好地向鄉(xiāng)親們講述國家惠民政策,斯爾江利用廣播和網(wǎng)絡(luò),自學了維吾爾語。駐村還不到兩個月,他就在現(xiàn)場用精準的維吾爾語為村民們做政策講解,還時不時地為大伙兒快速致富出謀劃策。他用熟練的維吾爾語講的“段子”,常把村民逗得前俯后仰。村民賽買提說:“他宣講惠民政策,總拿身邊的例子來說事。我雖沒上過學,卻聽得懂。”時間長了,村民們都把這個田埂上的人大代表稱為“親兄弟”。
的確。在村中,斯爾江和所有人都如兄弟一般,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為村民更換門窗,幫助老人燒菜洗衣、聊天解悶,村民燒的煤吃的米喝的水,樣樣都是他的牽掛。他用盡自己所有的力量為村民們提供幫助,脫掉外衣登高下溝,擼起袖管舉重提輕,村民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只要是我們村的,我就怕遺漏。哪怕是一戶,我的心中也過意不去,因為我覺得脫貧不能少任何一位村民?!彼範柦f。
作為新疆20多萬駐村干部群體中的一員,當斯爾江與村里的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儼然變成了孩子們的“大哥哥”。
為了點亮貧困地區(qū)孩子的夢想,斯爾江的腳步走遍了上庫木力村。駐村期間,他走訪了400多個家庭,用辛勞的汗水和身體力行為孩子們遮風擋雨、放飛希望。孩子們上不起學,他就帶領(lǐng)干部們捐款;孩子們吃不到肉,他就帶著大包小裹的牛羊肉和零食往返于路上;有孩子生病,他就親自在醫(yī)院陪護;村里曾有一個小孩兒想學一個“花樣”,為了教這個孩子,斯爾江在一家工藝坊苦蹲了整整一天……村里的孩子看到斯爾江,都會親切地叫他一聲“哥哥”,這每一聲“哥哥”,都讓他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在熱心幫助孩子們的同時,斯爾江還把民族團結(jié)的種子播散在孩子們的心里。去年6月,在阿不都買那就讀的柯坪縣湖州雙語小學,斯爾江與校書記阿不都那斯爾·熱合曼一起與四年級的同學進行座談,就如何開展民族團結(jié)開展互動交流。斯爾江告訴同學們:民族團結(jié)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互敬互愛是一種美德。
玉爾其鄉(xiāng)農(nóng)忙時,鄉(xiāng)親們的孩子沒人照看。孩子們在街上亂跑,摩托車常常在他們身邊飛馳而過,很不安全。斯爾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6年,斯爾江與同事成立了“啟航課堂”,利用節(jié)假日給孩子們上課。斯爾江堅持用漢語教學。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們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并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第一節(jié)課上,斯爾江拿來了從烏魯木齊帶來的一個飛機模型,為孩子們講解初步的飛機起飛原理,寓意孩子們應(yīng)該插上夢想的翅膀,也寓意著啟航課程的開始。第一堂課上完后,在班長麥吾拉江的帶領(lǐng)下,孩子們都舉起臟兮兮的小手向他敬禮。
工作。他又主動申請繼續(xù)駐村一年。他說:“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但當?shù)仉x脫貧還是有距離。作為中國石化的一名員工,我有責任、有義務(wù)、有信心,再堅守一年,做好扶貧工作。”他的妻子也表示:“既然單位需要你,你就繼續(xù)駐村吧,家庭由我照顧?!?/p>
責任編輯: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以前在油田工作的時候,斯爾江與妻子長期兩地分居,聚少離多。駐上庫木力村的這一年,斯爾江和家人團聚的日子更是屈指可數(shù)。斯爾江的妻子日?!叭嗟埂?,還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家庭的擔子全都落在她一個人肩上。雖然斯爾江每個季度有十天假期,但妻子說他回到烏魯木齊后整天也看不到人。
去年5月,斯爾江回家探親。假期最后一天,妻子來電話說小兒子發(fā)高燒。他說:“我在蹲點,你帶兒子去打個退燒針。”誰知,孩子從醫(yī)院回來突發(fā)驚厥,妻子六神無主。他讓妻子趕快再帶孩子去醫(yī)院,然后自己匆匆地趕了過去。整夜,他和妻子在醫(yī)院沒有合眼地守著。第二天,孩子才退燒。妻子看著他說:“等孩子出院再走?”他沒有說話,因為他心里惦記著村里面一個疑似白血病的孩子瑪拉熱。
瑪拉熱的妹妹身患白血病。在斯爾江與同事四處籌集治療費時,小姑娘卻走了。誰知,昨天斯爾江接到瑪拉熱母親的電話,說瑪拉熱也出現(xiàn)了疑似癥狀。他立即向工作隊尋求幫助。這時,瑪拉熱家那邊來了電話,語無倫次,帶著抽泣聲。斯爾江的心一涼,然而對方說已確定瑪拉熱沒有白血病。斯爾江高興地說:“這是好事,哭什么?”但電話一掛,他用紙巾蓋住臉。這是妻子第一次看到他落淚。
結(jié)束了一年的駐村工作后,斯爾江得知中石化被增添了新的駐村任務(wù),需要有駐村工作經(jīng)驗的人留下來做好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