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云海
我也來說說德育的實效性
文/宋云海
德育工作要把握教育規(guī)律和有效運用,還涉及到管理者的眼界,道德 水準和價值觀。
目前,以新技術(shù)革為標志的變革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可以說是一種進步。與此同時,我們卻不知不覺地面臨著一場道德危機。因為人類已進入信息社會,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現(xiàn)有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將發(fā)生變化,影響著原有道德準則、價值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面臨著艱巨的挑戰(zhàn)。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考慮的不單是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的調(diào)整,更重要的是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強調(diào)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并不新奇,會上也說,會下也說,平時也說,觀摩時更要大說特說。可是,德育工作有沒有實效,或者說有多少實效,高低上下如何取舍。那就涉及到一個理論性的問題,對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和有效運用。同時,還涉及到管理者的眼界,他們的道德水準和價值觀。他們是把教育看出工作,還是看成事業(yè)?他們把民族放在第幾位?自己的得失與學生的發(fā)展如何取舍?我是一名普通通的德育工作者,說些空中樓閣更看不出自身的實效性樂。做點自己工作工作的體會,或許能夠引起大家一下共鳴,拋塊磚,但愿擲地有聲。
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最多了。教師的言行舉止就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如要求學生樓內(nèi)不準喧嘩,教師卻在走廊說話成何體統(tǒng);要求學生有禮貌,學生向你問好,你卻無視以對;學校講吸煙沒有好處,教師卻在校園不停地吸煙,這叫什么教育?間操時要求學生 鍛煉身體,教師卻在學生后面嘮嗑。如果每一次做操時,教師應率先垂范,帶學生一塊兒做。同學們看著老師認真做操的樣子,他們也都會認真地做著每一節(jié)動作。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透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甚至有的會是一生的影響。
教師不僅要自己做到,而且還要說到。中國人講知行合一,要學生去做什么,先讓他們知道為什么去做。這些都是共識,我不去說。我要說的是學校要為教師們包裝,同事之間要互相宣傳,要當成一件任務去做。話是開心鎖,你不去介紹誰知道你品行高尚,學生始終是未成年人,讓不成熟的心靈自己去感知,恐怕畢業(yè)之后也都做不到。宣傳不要理解成包裝,而是道德引領(lǐng)。讓學生們知道,什么是高尚的,有我們的老師正在做著,自然而然地會朝那個方向努力。
新課程改革這么多年了,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誰都在喊,可又有誰真正去做了呢?說句不好聽的話,又有誰真正把學生當“人”看呢?學校安排活動時,領(lǐng)導者們考慮到學生們愿不愿意參加了嗎?上級各部門安排學校工作任務時,考慮到落實到孩子們身上時完成的過程了嗎?小學生雖然不成熟,但簡單的愿意還是不愿意還是能夠分清的;中學生雖然趨于成熟,但對事情的敏感程度要超出成年人。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非常重要,它是德育工作實效性必備條件。只有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才能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學校德育工作才有意義。也就是德育工作者眼里有學生,德育內(nèi)容也不會脫離實際,方法也不會簡單粗糙。如果,人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不到位,受教育者還是被動關(guān)系,學校去不是變成了加工產(chǎn)品的工廠了嗎?這樣的德育必將不受學生歡迎,脫離學生的德育沒有生命力。
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什么人?這一點要弄清楚。我們都是自然人,也都將進入社會,德育工作者要培養(yǎng)的是一個個具有社會道德的社會人。目前許多國家都搞公民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成為一個有理性、有意志和有正確情感的人,這樣的人能夠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能夠為身邊的人做了有意義的事情。相反,如果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脫離了社會的人,我們的德育工作培養(yǎng)的是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人,即使是曠世賢良,我也不覺得是成功。如果我們的道德教育,忽視了社會的環(huán)境,一旦被受教育者錯誤地認識到,可能把先前認為正確的東西全部顛覆,那就會是由“人”到 “獸”的轉(zhuǎn)變。他會成為一個變本加厲的人。要讓學生們了解社會的假惡丑,要去引導學生的真善美。不能脫離社會,那是欺騙學生。
長期以來,人們提出社會、家庭、學校德育行為相結(jié)合,發(fā)揮德育整體教育功能,這一點我非常贊成,但是落實起來又有多少呢?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深深地感覺到家庭教育應該放在與學校教育同等的地位。因為學校一樣,班級一樣,老師一樣,為什么教育出的孩子不一樣。重視家庭教育,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家庭教育做得好與壞,其實問題還在于學校重不重視。時代進步了,家訪簡單了,電話溝通代替了走街串戶地實地家訪。我覺得這是倒退,教師只能通過電話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卻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這對選擇有效教育措施很不利。去拜訪學生家長,和把學生家長召集在一起開會、學習,那個更好一些呢?教育是服務,應該放低姿態(tài),應該走進家庭。讓家長了解學校,尊重教師,尊重教育,協(xié)助學校抓好孩子的教育,脫離家庭的教育效果不好好。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縣東來鄉(xiāng)海聯(lián)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