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峰
狼煙,一般認(rèn)為,是狼糞燒出來的煙。
之所以要用狼糞來燒煙,晚唐詩人段成式在自己的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中,第一個解釋說:“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p>
這一個解釋,后來還引出了更為離奇的解釋。即狼煙的直,來自狼腸的直?!肮胖榛鹩美羌S,取其煙直而聚,雖風(fēng)吹之不斜……或曰:狼駢脅、腸直,其糞煙直,為是故也。”
“狼煙”這個事兒,就這樣以訛傳訛,貽誤千年。
眾所周知,狼煙是用于傳遞軍事信息的。但“狼煙”一詞,卻直到晚唐時,才見諸文獻。在這之前,我們一直用“烽火”“烽燧”“烽煙”。
如周幽王就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筆的“烽火戲諸侯”典故。其實,“烽火”指的是“晝則舉烽,夜則舉火”。這里的“烽”就是指煙,用木柴雜草燒出來的煙。
早在唐朝,兵部就在《烽式》里明文規(guī)定:“每歲秋前,別采艾蒿、莖葉、葦條、草節(jié),皆要相雜,為放煙之薪。”這說明,煙是由燃燒“艾蒿、莖葉、葦條、草節(jié)”等而產(chǎn)生的。
而且唐朝兵部把烽火臺的制作規(guī)制、燃料等內(nèi)容進行明文規(guī)定,這是用法律的形式來保障烽火臺的建造和使用符合規(guī)定,真正起到實際效用。
在唐朝,烽火的傳遞速度也是有規(guī)定的,“一晝夜須行二千里”。這在那個交通、通信均不發(fā)達(dá)的時代,已經(jīng)是最為迅捷的信息傳遞方法了。所以,我們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臺真的用狼糞來燒狼煙,最大的問題是,狼糞實在找不著!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載,長安、洛陽距離850里。這是帝國的腹心地帶,連皇帝都經(jīng)常在兩京之間往返。所以,東都洛陽和京師長安之間,驛站密布,烽火臺也密布。
按照唐制,烽火臺的設(shè)置方法,“每三十里置一烽,須在山嶺高峻處。若有山岡隔絕,地形不便,則不限一數(shù),要在烽烽相望。若臨邊界,則烽火外周筑城障”。
那么長安、洛陽間距離850里,應(yīng)有近30座烽火臺。假設(shè)每座每月需用狼糞2斤,那30座烽火臺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糞。
這就麻煩了。因為,狼是眾所周知的野生動物,不好找。然而在唐朝并沒有專門負(fù)責(zé)收集狼糞的崗位及人員。
既然狼煙并非由狼糞燃燒而來,那“狼煙”一詞中的“狼”字,又從何而來?這恐怕與唐朝開國以來,不斷制造邊患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都跟“狼”多少沾點邊有關(guān)。
唐朝前期的主要邊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個以狼為圖騰的民族,“旗纛之上,施金狼頭,侍衛(wèi)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
唐朝后期的邊患,變成了回紇和吐蕃?;丶v,與突厥同俗,同樣以狼為圖騰。吐蕃雖然不以狼為圖騰,但其地屬狼星分野,《舊唐書·天文志》中說:“今之西蕃、吐蕃、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边@樣,吐蕃也跟狼沾上了邊,所以唐人對吐蕃有“狼蕃”之稱。
這樣一來,遇上突厥、回紇、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師入侵帝國領(lǐng)土,烽火臺燃起煙火示警,也就是傳遞“狼來了”的信息。
因狼而燃煙,兩者合在一起,就誕生了“狼煙”一詞。
(摘自“歷史大學(xué)堂”微信公眾號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