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限
杜正云在紅軍墓前拉奏小提琴
每天,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的一座烈士紀念碑前都有許多人或在佇立,仰視;或在低頭緬懷。然而,你可能還沒有想到,有那么一群人,他們竟然用自己的后半生z做烈士英靈的“守墓人”。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花山街道遵化鋪社區(qū)興發(fā)村村民杜正云一家三代為一位非親非故的病故小紅軍守墓近80年。
1936年4月初的一天,一支紅軍隊伍行軍經過興發(fā)村,休息片刻后就要繼續(xù)行軍,出發(fā)前,隊伍將一位大約十八九歲、躺在擔架上病得不省人事的小戰(zhàn)士,托付給了杜家。一位紅軍軍官說:“我們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請鄉(xiāng)親們?yōu)樾?zhàn)士治療一下,好好照顧,如果他病好了,讓他來追趕部隊?!碑敃r,這名小戰(zhàn)士病得很重。部隊走后,杜家人便上山采挖退燒的草藥熬給小戰(zhàn)士喝,但病情不見好轉,第二天清晨就病故了。
小紅軍去世后,杜正云的外公陳大考和大伯杜國安等人商量處理后事,一致同意按本地農村習俗安葬小紅軍。村民們都說,這么年輕的孩子就出來鬧革命,小小年紀就去世了,我們窮人要把他當親人看待。于是把小紅軍安葬在了離杜家祖塋不遠的一座石頭山下。
安葬了小紅軍后,杜家人一直把他當逝去的親人對待,安葬后第三天,按習俗陳大考又帶著杜家人給小紅軍墓復山,就是把土堆加高,然后在墳頭上栽上墳頭草。從此每年清明節(jié)和十月初十,杜家人都來小紅軍墓前點香、燒紙。為了一句沉甸甸的承諾——照看好小紅軍,整整79個春秋,杜家人寒來暑往守護著烈士的英靈。
1959年,陳大考和他的父親杜國民先后去世,臨終前老人叮囑杜正云的母親,一定要照顧好小紅軍的墳墓。1982年和2002年,杜正云的外婆杜琴珍和母親陳菊英先后去世,臨終前仍然囑咐杜正云要繼續(xù)照顧好紅軍墓。
中國有一句諺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樸實的杜家人沒有忘記自己當年對紅軍的托付,他們可能不知一諾千金的深刻含義,但他們用樸實的言行在踐行著。
在家務農的杜正云每年清明節(jié)和十月初十,和老伴都要帶著孩子為小紅軍和自己的先祖掃墓,每年他還要為墓碑上的五角星和紅字添兩次紅油漆。10多年前的一天大雨過后,小紅軍墓碑倒塌了,他自己出錢買來水泥和沙子,叫上村民進行修復加固。他在墓邊栽種了一些竹子、松柏、核桃樹等果樹,現(xiàn)已郁郁蔥蔥,日夜陪伴著烈士英靈。
“他們信守的不是一句諾言,而是心中真誠的信仰,杜正云一家三代,道義之上 ,以諾為德,守住了精神的香火,也守住了普通民眾內心最真最善的一片凈土?!边@是2014年11月20日晚,在云南廣播電視臺演播廳舉行2014年度云南好人頒獎典禮上,評選委員會給杜正云的頒獎詞。
現(xiàn)在凡是有學生或外來人員到小紅軍墓前參觀、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杜正云都會義務當起講解員。杜正云說:“為小紅軍守墓不僅只是燒燒紙,點把香,磕磕頭,而是要讓更多的人記住這段歷史、記住紅軍,紅軍精神要代代傳下去?!?/p>
沒有任何報酬和資助,是什么力量支撐杜正云一家三代堅守紅軍墓?是什么精神讓他們世代自發(fā)守護烈士忠骨?“沒有紅軍,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小紅軍托付給我們,我們就要對得起紅軍。我們杜家會一直堅守下去的?!倍耪频脑挊銓嵍鴪砸?。也正是秉承著這樣的信念,他們一家三代用近80年的守侯,踐行著革命老區(qū)人民的篤信與忠誠。而今,已過花甲之年的杜正云,仍然一如既往地堅守著“誠實守信”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杜正云的兒子杜周恩如今已參加工作也有了孩子,他安慰父親:“您安心管理好小紅軍墓的事情,等您老了管不動還有我呢,我們世世代代都會照看下去的?!?/p>
有人說誠信是和煦的春風,帶給大地無盡的暖意;有人說誠信是夏日的雨水,帶給人們無限的涼意。杜正云則把誠信當作一張不容背棄的人生契約。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言而有信,傳承一種不朽的精神。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 近日,“迎接黨的十九大 共圓小康中國夢”主題放映活動展開,在入選電影推介片目中,以全國道德模范、云南農民杜正云為原型的《杜鵑花紅》,講述了三代人守護紅軍烈士英靈的感人故事,引起熱議。
在《杜鵑花紅》中,那首著名的《映山紅》的紅歌一直回響:“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昨日的映山紅,今天的杜鵑花紅,一脈相承著的,還是那紅軍與百姓的魚水深情,還是那革命傳統(tǒng)的代代薪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杜鵑花紅》不啻是一曲現(xiàn)代版的《映山紅》。
憶往昔,“寒冬臘月”時期的大眾百姓,盼紅軍盼得“嶺上開遍映山紅”;看如今,一家三代守護紅軍烈士英靈。從昨天講到今天,故事的底色“中國紅”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