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概念,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從什么是和諧社會、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科學發(fā)展的關系等方面對學術界的觀點加以總結梳理,以深入研究該問題。
關鍵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引起學術理論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將從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科學發(fā)展觀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歸納整理,以期能夠對該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1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
2005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首次全面闡釋了“和諧社會”的內涵: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學術界對和諧社會的內涵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
1.1.1和諧社會是各個方面都協調發(fā)展的社會
郭培元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fā)展狀態(tài),主要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fā)展的社會,社會結構合理、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社會內外部環(huán)境和諧的社會。王偉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應當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自然社會等都協調發(fā)展的社會。朱西周認為和諧社會是指社會全面系統的和諧,具體的講,應該是既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又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既要注重內部各階層、各利益團體之間的和諧,又要爭取外部世界的和諧發(fā)展;既要培育微觀的各個社會組織細胞的和諧發(fā)展,又要促進宏觀的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既要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系統內部的和諧,又要形成各子系統之間的和諧關系,使之共同發(fā)展。
1.1.2和諧社會是六個特征相互聯系的社會
歐贊認為民主法治是制度保證,公平正義是價值取向,誠信友愛是道德基礎,充滿活力是力量源泉,安定有序是社會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目標指向。秦宣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社會理想,是一個價值目標,六個基本特征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社會體系。
1.2和諧社會的特征
青連斌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以下幾個特征: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各子系統內部的和諧;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城鄉(xiāng)之間的和諧;區(qū)域之間的和諧;民族之間的和諧;中央和地方之間,以及各部門之間關系的和諧;外部環(huán)境的和諧;代際之間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吳忠民認為和諧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之間應當保持著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之間應當得到有所差別的并且恰如其分的回報,同時,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之間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
2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都有其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歷史條件,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問題,學術理論界并沒有太多爭議,主要觀點在于以下幾點:
2.1構建和諧社會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
夏瓊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經濟建設推動社會建設,使得社會建設相對落后,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是辯證統一的,實現社會和諧實際上就是要改變過去不平衡的社會發(fā)展模式,重視社會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協調發(fā)展。金維克人認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fā)展多種因素的必然選擇,從國情來看,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從現實來看,在失業(yè)工人安置、城市拆遷、農民工權益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矛盾;從黨的性質上來看,我們黨必須根據人民群眾的真實意愿制定路線、方針、政策。
2.2構建和諧社會是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需要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課題組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深刻變化的中國社會對黨執(zhí)政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黨執(zhí)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創(chuàng)新,有利于鞏固和擴大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李君如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由當今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決定的。我們黨承擔的主要任務是領導人民把理想的奮斗目標變?yōu)楝F實,因此,我們黨需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也有學者認為,一個穩(wěn)定的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將有利于黨的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從而有利于黨的執(zhí)政效果,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于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國內學術界也一直立足于本國實踐,結合自身專業(yè)建言獻策,對其中的建議意見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3.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著力解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
夏瓊認為,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解決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yè),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榮長海把現階段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區(qū)分為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兩大類。只有通過改變那些不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或環(huán)節(jié),才能加快生產力的發(fā)展速度,為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3.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
趙陽指出構建和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于黨要堅持運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提高正確處理和化解矛盾的危機,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錢立潔認為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應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黨的先進性,堅持反腐倡廉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辦奠定堅如磐石的執(zhí)政基礎。
3.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協調各方面的利益
范鐵中認為只有利益分配公正,多元利益得以協調共存,才能為實現和諧社會奠定基礎。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保護弱勢群體利益,協調農民利益關系,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完善階層利益表達機制,構建反映不同群體利益的訴求平臺,實現利益的協調和共存,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何海兵和馬西恒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核心是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關鍵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著重隊伍建設和作風建設,構建基層黨建的新格局,形成協調利益關系的整體合力。楊清濤認為,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矛盾,妥善協調各階層利益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必須確立全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理念,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立健全協調社會利益關系的工作機制,以妥善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fā)展。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發(fā)展觀的關系
正確認識和處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發(fā)展觀的關系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理論指導,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4.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吳文東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有機統一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長久社會和諧的根本保障。青連斌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內在的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曲慶彪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也有學者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者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曲慶彪、蘇海嬰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強調的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量的變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的是社會質的提升程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注重物質文明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相對的。
4.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科學發(fā)展觀
黃穎娜認為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強調在社會發(fā)展中人的發(fā)展因素。虞云熠認為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只有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才能實現社會和諧,而社會是否和諧,又是檢驗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客觀標準。劉瓊華認為貫徹落實“五個統籌”是實現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途徑,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因此在實踐中必須按照“五個統籌”的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
通過以上研究梳理歸納可以發(fā)現,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為什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幾個基本問題都有了非常系統、深入的研究,可以概括為范圍廣、視角多、研究成果豐碩,對于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術理論界也從多角度、多專業(yè)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大體上可以形成一些共識;但是,研究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專家學者從多角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意見,涵蓋黨史、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門類,但是缺乏對各個學科的綜合研究,應當加強協同研究;第二,研究成果偏理論化,對實踐中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建議少之又少,多為理論指導性建議;第三,學者在提出觀點時,往往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對于矛盾的變化和國情的動態(tài)發(fā)展不足。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還需要理論者的不斷探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又提出”四個全面“的建設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好覺已經吹響,但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依然呈現出與社會發(fā)展不相和諧的方面,這就需要我黨結合世情、國情,科學分析,走中國特色的中國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歐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5月.
[2] 王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特征及其建構[J].攀登.2005年3月
[3] 秦宣.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和根本特征[J].北京社會科學.2006年.
[4]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課題組.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加強執(zhí)政能力[J].攀登.2005年.
[5] 夏金梅.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榮長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要理論問題[J].理論研究.2006年.
[7] 趙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J].法制與經濟.2009年9月.
[8] 范鐵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利益協調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亞平,劉毛.利益兼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道德原則[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9月.
[10] 何海兵,馬西恒.利益關系協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
[11] 楊清濤.協調各階層利益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