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娜 吳克威
摘要:地方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重任,在核心價值觀主流教育的影響下,愈來愈凸顯出高校在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加之地方高校也在經(jīng)歷不同程度的轉型,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綜合考量地方高校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特征,在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從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管理三個主要層面共同構筑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新型模式。
關鍵詞:實踐取向 地方高校 核心價值觀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023-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只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和主導,才能取得全社會廣泛而深刻的價值認同,使人們超越民族、城鄉(xiāng)、地域等方面的差異,消除彼此之間的分歧和隔閡,增強社會成員的歸屬感和向心力,促進社會共同體的團結和穩(wěn)定。高校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研究學問、追求真理、創(chuàng)造思想、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利于高校、社會、學生個人取得更高層次的發(fā)展。
一、地方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內涵解析
核心價值觀最初為企業(yè)用詞,英文翻譯為“core value”,意指“企業(yè)在經(jīng)營過程中堅持不懈,努力使全體員工都必須信奉的信條”。[1]現(xiàn)在的核心價值觀一詞逐漸被引入國家政治層面與教育領域,通俗來講,我們將核心價值觀一般界定為:“某一社會群體判斷社會事務時依據(jù)的是非標準,遵循的行為準則”。
地方高校核心價值觀是指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和人才培養(yǎng)進程中所折射出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道德取向等潛在的東西,體現(xiàn)一所高校的辦學方向與進行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價值訴求,尤其對高師院校來講,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是學校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著力點,同時也是促進師德師風建設與提升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
二、核心價值觀教育特征
(一)方向性
核心價值觀不僅是社會人員共同信奉的價值準則,也是高校辦學的價值訴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善,對組織的運作狀態(tài)和個人的思維方式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帶有方向性的導引作用,指引著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發(fā)展路徑,為構建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
(二)教育性
高校自身辦學不僅是為學校自身發(fā)展,也是為國家的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高質量人才。高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帶有教育意義,這種教育意義并不局限于一般而言的普通標準式教育,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展現(xiàn)思維方式與習慣時帶有柔性化色彩的教育。
(三)實踐性
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時刻關注時代變革的教育,高校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構建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需要關注學校實踐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此同時,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是一種理論范疇內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與概括性,需要結合實際生活去加以運用乃至升華。
三、地方高校建構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舉措
(一)構建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理念模式
高校在構建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同時需要確立起貫穿于高校育人的全過程的理念,需要始終將“立信、立人、立業(yè)”三大主題置于教育模式建構重要位置。
1. 開展修身誠信的“立信”教育
開展此類教育主要適用于大學一年級階段學生,主要利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大一學生進行以“立信”為主題的修身教育,大學一年級階段是大學生成長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是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分水嶺。為此,我們將價值教育與制度教育結合起來,注重該階段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引導,幫助他們盡快融入集體,適應大學生活節(jié)奏與環(huán)境,使大學生在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文明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中接受熏陶與洗禮,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以積極樂觀、自信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迎接每一個挑戰(zhàn)。
2. 實施理想信念的“立人”教育
大學二年級是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階段。在該階段側重于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鼓舞大學生努力拼搏,引導他們將個人理想與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相結合,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所以,該階段的教育主要是“以科學的理想信念為核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眻猿植恍傅赜民R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使其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心理預測。
3. 開展報國創(chuàng)業(yè)的“立業(yè)”教育
近年來,我國一度出現(xiàn)創(chuàng)業(yè)潮,高校借此機會主要針對大四學生開展立業(yè)教育,該階段是大學生活的尾聲期。畢業(yè)在即,學生面臨著社會角色進一步轉換的壓力,能否幫助他們做好走向新的社會生活的準備,決定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所以,該階段的教育是把握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培養(yǎng)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培養(yǎng)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和實踐勇氣,并走在時代的前列。將“立業(yè)”教育作為價值教育、能力教育、制度教育的結合點。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做好過程設計、實施與評估,引導學生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緊密連接在一起,樹立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擇業(y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觀,科學地作出“立業(yè)”定位。
(二)構建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模式
實踐取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系統(tǒng)中的樞紐工程,而實踐育人模式又是當代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節(jié)點性工程,我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現(xiàn)在實踐育人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確立起以第一課堂為主戰(zhàn)場,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協(xié)同作戰(zhàn)的“三”課堂互促模式。做到“全方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育人平臺,確保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2]。
1. 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
高校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需以第一課堂教學為重點,將核心價值教育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體現(xiàn)出來,并在實踐取向下豐富更新理論知識,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雙向互動來深化核心價值教育,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2. 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在學術科技文化形成、素質拓展和實踐育人中承載著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地位。高校需倡導以科技文化為中心、凸顯人文精神,以科學文化為主導,多元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校園文化。打造不同層面的學術文化品牌活動,主辦特色鮮明的“三節(jié)五賽”活動,即科技節(jié)、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三節(jié)”活動和“紅燭杯教師職業(yè)技能大賽”“挑戰(zhàn)杯大賽”“學科知識競賽”“廣告設計大賽”和“創(chuàng)業(yè)設計大賽”等“五大賽”,推動各類學生組織社團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具有廣泛影響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
3. 開展社會服務,砥礪學生道德品行
第三課堂是第一、二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連接點,也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體驗社會生活的平臺。為此,高校需將第三課堂視為將實踐內化為大學生文化自覺的重要途徑,促進師生融入社會、體驗生活、服務社會,體現(xiàn)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在課程設計上,積極引導青年學生廣泛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注重專業(yè)性服務與普適性服務相結合,品牌活動的打造與自發(fā)性團隊活動相結合,集體參與與個人參與相結合,發(fā)動志愿者與服務志愿者相結合。通過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民生、關注弱勢群體、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災難貧困,盡己所能服務社會。
(三)構建核心價值觀教育管理模式
1. 培育大學內在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動機
高校在試圖建立一種新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時,需關注大學功能內在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動機,重點關注現(xiàn)代大學每一個功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為此,高校需在學科建設與專業(yè)建設中強調學生在大學教學共同體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堅持循循善誘,而不采取以往習慣運用的簡單灌輸,尊重是最有效的溝通,是社會公平正義最為樸素的基點,是形成主動接受和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同理,我們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領域,挖掘并運用各領域的文化內涵,從中發(fā)掘并倡導核心價值在相應領域的研究文化、服務文化、傳承文化中的地位,在各個層面推動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
2.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行動機制
學者高巍翔認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構建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實踐活動體制機制,提高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3]。首先,大學生本身需接受實踐鍛煉。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干、為社會做貢獻,在實踐中身體力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次,高校需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三下鄉(xiāng)”“實習支教”和社會考察等實踐教育活動,有目的地拓展實踐領域,豐富實踐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形式。正如學者蔣永穆指出高校“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做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4]。最后,社會上可成立各種類型的愛心協(xié)會,讓學生通過志愿活動和社會服務過程深化認識、升華自己的思想,磨煉意志,從而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者。
3. 構建服務型學生管理模式
高校構建服務型學生管理模式重在加強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指導,將過去的以管為主的傳統(tǒng)模式轉化為生活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教室、圖書館、宿舍、食堂、保安、校園環(huán)境等各種形式的服務,建構服務型的學生管理模式,并將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各項服務,在服務中滲透教育,在優(yōu)良的服務過程中增強教育的感染力,使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大學生的意識中。在這一服務型的學生管理模式下,高校需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日常生活指導,加大對大學生日常生活指導的重視力度,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營造日常生活教育的濃厚氛圍,把日常生活教育活動系列化、經(jīng)?;⒇熑位?,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真正地建構一套實踐視域下的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新模式,以促進高校、學生、社會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永中,金才兵.英漢人力資源管理核心詞匯手冊[M].廣州: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2005.
[2]劉蘊蓮.論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5):116.
[3]高巍翔,方虹力.凝練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3):13.
[4]蔣永穆,朱亦一.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7):14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