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馬旭丹
一葉芳華繪魏廬
■撰文/馬旭丹
在“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的花港公園東側便是魏廬。魏廬南鄰牡丹園,北靠孔雀園,三面翠竹環(huán)繞,庭院幽雅而精致,籌建于上世紀40年代,是經(jīng)易門上虞驛亭氏的居住所。
在春風吹拂的日子里,走入花港公園,映入眼簾的第一幕便是“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萬物復蘇、繁花似錦的壯觀景象。桃花、梨花、蝴蝶蘭、杜鵑、牡丹花等都競相開放在一片“綠色”中。沿著蜿蜒曲折的花間小路,感受著春天的愜意,跟隨著木質的指示牌,來到了被春意包圍的魏廬。
魏廬正門中掛著寫有遒勁的“魏廬”字樣的牌匾,兩柱的門聯(lián)“蓼港環(huán)廬蘇楊堤送六橋翠,芳園連界姚魏叢分一帶紅”既相互輝映又凸顯魏廬的園林特色。登階而上,展現(xiàn)在眼前的便是以一個不規(guī)則水池為中心的“集景式濱水園林建筑群”。
“亭臺錯落,疊石鑿池,松柏蒼翠,花影照眼”正是它的寫照。只見遠處的亭臺樓閣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花草樹木,夾雜其中,難以分辨是園林中的建筑還是建筑間的園林。唯有相同之處便是一汪源泉。“惠澤春秋奇葩常醉天下客,廬臨港苑逸興每縈水中魚”的臨水榭聯(lián),使園以水榭聯(lián)接回廊,給人以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庭園整體并不龐大,圍繞著池水外側展開,構筑成環(huán)繞水池的內(nèi)聚格局。水態(tài)豐盈,倒映著豐富多樣的建筑形式,有廳廊榭軒,小巧玲瓏別樣精致,將有限的空間轉變?yōu)闊o限的想象,達到密切卻又幽靜暢朗的景觀效果。
池中的錦鯉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像是隨風移動的彩虹,給寂靜的園林增添些許靈動。繞著魏廬的外側往里走,堂聯(lián):“履徑尋芳自繞三山幽夢,臨淵得趣同消一港閑情”以畫面感的形式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林間小路延伸在魏廬的外圍,一兩棵巨大的梧桐樹籠罩在青色的瓦頂之上,春天的到來賜予綠色的生命,陽光透過參差不齊的樹葉落在人們的身上,帶來暖意。龐大的身軀似乎印證歷史的軌跡,蛻換的皮膚并未隨著年輪而有所改變。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此起彼伏,聲音的悅動給沉睡的魏廬以新生命的呼喚。
水池南側是“清慮堂”,它與“尋夢軒”的兩處匾額隔水相對,相映成趣。水池的西側則是以池西疊石為基而臺筑的一座四方小亭,曰“擷秀”,典故出自清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二:“而二妙采真,披云擷秀,讀之令人步步欲仙。”在擷秀園的周圍圍繞著長年常青的松樹,針葉狀的葉子能夠使其在冷冬屹立酷暑生存,是古代文人墨客“清高”品質的代表。一花木小品中間還有未曾凋謝的臘梅點綴其中,波光倒影,煞是好看。在三座建筑之間便是迂回曲折的假山回廊,倚窗臨池,紅魚戲水,水流潺潺的春景引人駐足。
魏廬的建筑群現(xiàn)今分為兩個部分,正門左邊為云岫居茶樓,右側則是杭州織造紀念館。一樓一館如復當年,未曾修改。茶樓與紀念館已然在歷史的潮流中被世人遺忘,一片荒廢,但是從中隱約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以水為構圖中心的魏廬可謂是園中之園,在狹小的實際空間中,不僅需要將典型的中國園林建筑融入其中,更要在此基礎上增加優(yōu)美的園林景觀加以美化,給人以豐富的感覺空間,達到“以小見大”的設計效果,使整體風格清雅有致。空間雖小但是視域并不狹隘,既可內(nèi)向也可外眺,有別于一般的中國園林,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庭院藝術,而是講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居住建筑與山水花木一體整合。
在一片青瓦白墻間隨處可見的便是中國古典的元素。曲折的院廊上依次展開長城形的中國古典勾畫結構;在廊中央懸掛著一盞盞鑲嵌別種花樣的古典燈籠;尖尖的屋檐像是聳立在天地之間,呈現(xiàn)江南園林建筑的特色。隨著時間所留存下來的是建筑的風格,而喚醒園林生機的卻是園林景觀。
在魏廬正門兩旁栽種著的花草,年復一年帶給魏廬新的景象。一片青色的草叢中間生長出黃色、紫色等顏色各異的花骨朵,高大的樹木還未綻放花朵但是足以預見未來的繁華。秋季才會紅楓滿園的楓樹吐露著綠色的嫩芽,在擷秀園里獨自綻放屬于它的春天。往里走去就是花木的天地,假石的旁邊圍繞著“春天”。小小的牡丹花是今年新加入的成員,柔弱的樹枝還未長出綠色的葉子,卻支撐起了大大的花苞,昂揚生長著;龐大的柳樹群體在狹窄的魏廬未曾露面,代替它的是較為低矮卻隨意生長的灌叢樹木,春夏秋冬,都帶著夏季才特有的綠色,似乎時間在它身上戛然而止似的。院內(nèi)的梅花依然綻放著,只是已然數(shù)量不多,院外的桃花正在盛開,迎接屬于它們的季節(jié)。
春季的魏廬少了點冬天的幽靜,多了點生命的氣息;少了點夏季的熱鬧,多了點自然的思考。春天的味道,融入在了自然的景色中;自然的風韻,鎖在了魏廬的園林中。
魏廬牌匾
廊沿錦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