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
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是配音演員們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熒幕后、話筒前塑造和完善各種性格的人物形象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工作。它不同于演播,挖掘書面含義后,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設計語調和節(jié)奏,亦不同于新聞、科教片的解說,可以根據(jù)畫面平鋪直敘、娓娓道來。影視配音要求配音演員要絕對忠實于原片,在原片演員已經創(chuàng)作完成的人物形象基礎上,為人物進行語言上的再創(chuàng)造。
下面,我們就從兩個方面談談配音演員在經過嚴格的表演及語言基本功訓練后,如何較快、較熟練地掌握配音藝術。
忠實于原片風格
影片的風格取決于導演的風格,導演在影片中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創(chuàng)作個性,而導演的風格則需要演員通過表演體現(xiàn)出來。
配音演員是在原片演員已經創(chuàng)作完成的形象基礎上進行語言再創(chuàng)作,可以稱之為語言的二度創(chuàng)作,必須忠實于原片的風格、時代氣息、國度差異與語言習慣等。
配音演員的工作周期短,接觸的人物形象多,可以說是兩三天換一個新面孔,在性格、類型和年齡跨度上差異很大,絕無雷同,而且這些人物又是出自不同導演之手,由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且有著不同表演風格的演員扮演,這就要求配音演員迅速而準確地掌握影片風格,主動去貼近所配人物的形象。
配音演員首先要弄清楚影片是國產片還是國外片,是喜劇、悲劇還是正劇,演員的表演風格是生活化還是戲劇化的,這都將直接決定配音演員的語言風格,比如同樣是國產戲,有反映大城市生活的,也有反映偏遠山村生活的。而在大城市生活中,有反映知識分子、學生、干部生活的,也有區(qū)域性較強、地方色彩較濃郁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例如反映老北京人生活的要運用老北京人的語調、語氣進行配音,使觀眾看了覺得熟悉親切,地方色彩鮮明。如果把反映老北京人生活的戲如《駱駝祥子》《龍須溝》的語言換成字正腔圓、四聲規(guī)范的標準普通話,那么影片也失去了它應有的色彩。
提高配音質量
要提高配音質量,需注意以下六大要訣:
☆配音的語言松弛
與舞臺上的要求正好相反,后期配音要松弛自然,因為話筒的性能高度敏感,縮短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不必要求音調與音節(jié)的伸展,也不要刻意追求音色響亮清甜,任何夸張與做作都會失真,因此聲音狀態(tài)應依照自然生活。
演員在舞臺上演話劇的時候,對臺詞語言適度夸張是為了使后排觀眾聽得清,因此演員常常會把字音加強、拉長、提高,強調語音共鳴、吐字咬緊、音量放出。但是在錄音棚里有不同的要求:一切恢復到生活中的真實狀態(tài)上,這時話筒及調音臺在起決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丁點夸張都會帶來不真實的效果,這就是影視與舞臺藝術在臺詞創(chuàng)作上的根本區(qū)別。
☆配音的聲音控制
用松弛自然的生活語言并不代表廢除基本功訓練,松弛自然不能失去控制,不能四聲混亂,不能吐字含混,必須要強調語言的分寸感,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有時還要比生活中收斂。
有人會問既然要恢復到生活真實的狀態(tài)上,那就別練基本功了,但這就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我們說的自然松弛是相對舞臺劇而言,并非退回到原本的自然生活中去,如果演員吐字不清或地方音四聲混亂或發(fā)音位置不佳,分辨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翹舌音等等,甚至連邏輯重音也不懂,怎么能勝任配音工作呢?事實上,配音中所謂的松弛自然是在藝術語言的基礎上,讓聽眾找不著人工雕琢的痕跡,這就像照明師在攝影棚里用很多燈打出一個自然光的效果,是自然的藝術、藝術的自然。
☆配音前的材料準備
配音前,演員必須了解原片的時代背景,掌握原片的思想內容,認識原片的風格體裁,分析原片的語言特征,找準劇情發(fā)展的脈絡,理解劇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氣質音色,還要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
再好的演員也不能拿過詞來就念,即使你朗誦水平很高、聲音很好,也得和其他角色搭配。配音演員的創(chuàng)作過程同原片中的演員一樣,要熟悉劇本的時代背景、主題思想、風格流派,以找準配音創(chuàng)作中的主心骨。即使是歷史劇,不同的導演可以導出不同的風格樣式,不同的演員也會演出不同的特點,只有通過認真調查,有了豐富的材料準備,才能準確生動地為原片中的角色配音。
☆配音時的話筒位置
話筒是語言創(chuàng)作的工具,配音演員應學會駕馭話筒。話筒距離遠會造成聲音虛空,距離近則會造成聲音厚重。若大聲疾呼應遠離話筒,若竊竊私語就應調近距離,平時以一尺為最佳距離,特殊效果須特殊處理。
一般人認為話筒的位置是由錄音助理負責擺放的,似乎與演員無關。其實不然,話筒是死的,人是活的,配音演員若是前后左右搖晃,話筒擺得再好也沒用,因此,配音演員必須同錄音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舞臺上說悄悄話要用氣把音頂出去,讓觀眾都能聽見,可是在錄音棚里就不行了,不僅不可以大聲說悄悄話,有時反而要比生活中的發(fā)音還要收斂。因為有了話筒,只要距離合適,多小的聲音也可以放大,甚至連輕抿嘴唇和用鼻子呼吸也會傳出音效來。
☆配音時的心理調整
在理解原片的過程中,配音演員應先從角色的行為模仿入手,然后跟蹤角色的思想行動由表及里、由內及外地推敲,把握行為邏輯和語言特征,沿著這條途徑進行再加工,形神兼?zhèn)洳拍苡姓Z言生命。
配音同演戲一樣,要一切從角色出發(fā),配音演員還要向片中的角色演員靠攏,任何企圖表現(xiàn)自己嗓音洪亮、技巧超群的雜念都應拋棄。因為熒幕上已經有一個形象在演戲,你只能順著他的行為邏輯去配音,就連音色、哭笑聲都要模仿,只有把你變成了他,才能實現(xiàn)第一步的形似,即使原片角色的演員在表演上有公認不合理的地方,你也要為他合理化,用你的語言去彌補,只有這樣才能形神兼?zhèn)?。有了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你才能配出有生命、有性格的語言,才能防止聲畫不貼。
☆配音時的空間意識
當配音演員們都站在話筒前錄對白時,你心里要有個空間,可想象劇本中的規(guī)定情境,可參考熒屏上的循環(huán)畫面,無論影視配音、專業(yè)配音還是廣播劇,有內心視像才能有空間感,這樣與錄音師有機地配合,才能實現(xiàn)最佳的藝術效果。
這里所說的空間意識是指你雖然站在錄音棚里,卻要如同身在原片角色所處的空間那樣去說話,例如人在病房里交談和在煉鋼爐旁交談的氣息狀況是不同的,人在喝茶時的交談與在運動場上傳球時的對話也是不同的,即所謂規(guī)定情境不同語言形態(tài)亦不同。如果我們在配音時缺乏這種空間意識,也就缺少了內心視像,即使一個字都配得不差,也并非完美的表達。 空間意識還可引申出另外一種含義:配音演員同在話筒前下句接上句的時候互相關照,語調語氣應搭上茬口,別顯得太愣,也不能因為有個別人的聲音太突出而破壞了整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