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英
他從事新聞工作二十五年,長年堅守夜班工作;他不顧雙側股骨頭壞死治療未愈的危險,杵著雙拐堅守在抗震救災新聞宣傳崗位上;他被確診為口腔癌后,還不忘新聞和理論評論創(chuàng)作……他,就是廣元日報社編委、理論評論部主任付尹。
他把奉獻書寫進新聞工作
付尹的正式職務是理論評論部主任,但還兼著報社總編室、外宣中心負責人的職務,并承擔著廉政周刊、黨建周刊、扶貧攻堅半月刊的采編管理工作。他除了完成評論任務,還要完成報紙宣傳的統(tǒng)籌、版面協(xié)調、重大策劃、采編日常管理等工作。
在對外宣傳上,除了付尹自己寫,他還組織編輯記者寫,所提供的稿件,不斷在《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農民日報》等中央、省級媒體推出,他還通過寫時評的方式,創(chuàng)新了對外宣傳的內容……
“沒有什么是付老師不會的。”在同事們眼里,付尹就像一部百科全書,更是一名為報社“操碎了心”的能人。
“建立夜編部時,沒人愿意去,領導把這苦差事命令性地交給了我,一干就是十年,還送我一莫大榮譽:行使總編的權力。”采訪付尹時,他調侃道。
1995年,當時印刷機是老式的“臥式飛打”平版印刷機,動一個字,改一條線,往往要花上大半個小時。付尹常常通宵蹲在廠里,直到印出第一張報紙。2004年,報社創(chuàng)辦了教育周刊,為了發(fā)行,每周下鄉(xiāng)賣報紙成為他的必修課,全市300余個鄉(xiāng)鎮(zhèn)的所有學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報紙的評論一直是個弱項,付尹主動承擔下來,從2005年起,一寫就是十二年,一人幾乎承擔了社論和本報評論員的寫作,平均每年在一百篇左右。
這些年來,報社經(jīng)歷了一個又一個變革,付尹也默默付出著,攻克下一個又一個難關。
哪里有新聞他就去哪里
2007年12月,付尹雙側股骨頭壞死,醫(yī)生建議做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他不愿意在病床上躺幾個月,選擇了保守治療。本該在家休養(yǎng),但他卻杵著雙拐完成了災后重建、重走紅軍路、美麗鄉(xiāng)鎮(zhèn)等大型宣傳報道任務……
2015年11月,他被確診為口腔癌后還不忘新聞和理論評論創(chuàng)作。2016年春節(jié)一過,他就開始邊治療邊上班,寫了《鏟除窮根方為本》等4篇新年展望的評論文章。到6月底,又寫了《論經(jīng)濟建設“三大主戰(zhàn)場”》等28篇評論,還多次深入基層采訪,完成了新課題《廣元十古在全國古游中的價值與地位》研究提綱……面對親人、同事、領導叮囑的多休息,付尹嘴上答應,內心這樣想著:生命固然重要,但離開自己熱愛的工作和事業(yè),活著還有什么意義?癌癥號稱不治之癥,唯有正確面對。因此他告誡自己:“坐著等死,不如做著新聞、快樂地去死?!?/p>
新聞在基層、在路上,付尹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走基層中。二十五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廣元200余個鄉(xiāng)鎮(zhèn);培訓基層通訊員1000余人次;撰寫了20余萬字新聞實戰(zhàn)教材;先后在《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新華網(wǎng)、求是網(wǎng)等媒體發(fā)表了50余萬字的新聞評論作品,近百件新聞作品在省內外獲獎。
哪里有熱點,他就關注哪里;哪里有新聞,他就撲向哪里。身患絕癥的付尹仍然不知疲倦地忙碌著,深感時間有限的他總是用滿腔熱情抵抗病痛的折磨,始終演繹著一個黨報記者的生命精彩…… (作者單位:廣元日報社)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