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云南民族博物館 楊紅梅
布朗族音樂文化探究
□ 文 / 云南民族博物館 楊紅梅
布朗族是我國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其音樂文化內容豐富、曲調優(yōu)美,受到布朗族及其周邊地區(qū)群眾的廣泛喜愛。
布朗族樂器主要可分為管弦樂器與打擊樂器。管弦樂器包括羊角號、嗩吶、竹笛、牛角琴、四弦琴以及三弦等,通常在婚慶等喜慶的節(jié)日當中使用;打擊樂器有铓鑼、魚罄、鼓等,其中鼓的種類非常多,包括長鼓、大鼓、木鼓、象腳鼓等,此類樂器通常在宗教活動當中使用。
按照音調來區(qū)分,布朗族音樂大致可分為索、森、宰、脫麻等幾種曲調類型,這些曲調因布朗族分布地區(qū)差異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例如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布朗族曲調具體分為索、森、掇、宰,“索”調深情婉轉,節(jié)奏明快,也是布朗族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曲調;“森”調悠揚綿長,多用四弦琴進行伴奏,通常用于演唱長篇故事傳說、史詩等;“掇”調典雅古樸,較為自由,可低沉可高亢,大多于賀新婚等喜慶的日子使用;“宰”調較為活潑歡快,作為一種對歌調,其對唱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生產(chǎn)、愛情、后代教育等。各種曲調在歌唱時固定不變,而歌唱內容則可以結合不同的情境場合編配,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
布朗族音樂類型主要有山歌、小調、哭嫁歌等。
山歌內容以愛情為多,腔調委婉清晰,沒有明顯的旋律線。山歌通常隔山對唱,男聲為高調假聲,腔調自由發(fā)揮??傮w來看布朗族山歌腔調富于變化,聲調高亢嘹亮,有著非常典型的地方特色。
布朗族小調的內容主要為歌唱勞動以及愛情,其曲調大多非常優(yōu)美,旋律明快流暢,朗朗上口,唱詞生動形象,有著非常濃厚的生活氣息。布朗族小調展現(xiàn)出了布朗族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是布朗族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布朗族小調具有富于韻律、自由歡快等特征,也能用于打歌。
哭嫁歌也是布朗族音樂的一大特色。布朗族哭嫁內容非常豐富,具體有“哭姐妹”“哭哥嫂”“哭出門”“罵媒人”“隔女調”“隔娘調”等,其中“隔娘調”非常悲戚惆悵,生動地表達出了將要出嫁的女兒對父母的難舍難分以及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
布朗族音樂文化有著巨大的藝術文化價值。挖掘與探究布朗族音樂文化,對于布朗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F(xiàn)提出以下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1.在鄉(xiāng)(鎮(zhèn))、村級成立布朗族音樂文化保護傳承機構,統(tǒng)領保護工作,探究地方布朗族音樂文化傳承發(fā)展措施,加大宣傳的力度,解決當前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傳承中面臨的難題。
2.全面利用攝影、影像、視頻等現(xiàn)代科技手法對布朗族民族傳統(tǒng)音樂素材進行整理與收集,對部分瀕臨滅絕的樂器文化通過聲像的方式記錄下來,通過博物館展示等方式積極對外傳播,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布朗族音樂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同時利用文獻整理、田野調查等,對布朗族音樂文化進行梳理與總結,充分利用專業(yè)技術手段,保護傳承布朗族音樂文化。
3.積極吸納音樂專業(yè)人才進入到布朗族音樂文化保護隊伍當中,構建起一支文化知識豐富、熱愛傳統(tǒng)文化、具備奉獻精神的專業(yè)音樂文化保護發(fā)展隊伍。
4.充分利用政策以及財政支持,尋找發(fā)現(xiàn)民族音樂民間藝人,并積極組織學習培訓,加大對布朗族音樂文化保護發(fā)展的知識宣傳。
(責任編輯 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