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陶淵明辭別官場的決心與回歸田園的生活內(nèi)容;體會陶淵明返璞歸真的人生旨趣與爭取內(nèi)心自由與平靜的人生境界。
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田園生活場景;搜集資料,分析理解,評價古人的歸隱情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理解陶淵明與官場決裂,保持自由心性的人生追求;探討古人歸隱的人生選擇對現(xiàn)代人生活方式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根據(jù)語句,合理想象,詩意描繪陶淵明的田園生活;
2、閱讀資料,分析歸納古代人的歸隱情懷,并做出合理的評價。
【教學準備】
1、背誦全文。
2、講解小序內(nèi)容,了解陶淵明“入仕”及辭官的始末。
3、掃清文言閱讀障礙,完成文言閱讀中的字詞積累和翻譯,疏通文意。
【注】本設計為本課教學的第三課時
【教具使用】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去年,網(wǎng)絡上一位中學女教師的辭職信引發(fā)熱評。她寫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瀟灑的人生態(tài)度讓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人羨慕不已。接著網(wǎng)上就有了神回復,錢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的確,在沉重的現(xiàn)實面前,人人都要暫時委屈自己。
二、研讀文本,了解陶淵明辭官的原因
明確:心為形役。
小結:陶淵明是個任真的人,關于辭官的原因,他在序和文中都講得很直接。官場的禮節(jié),官場的規(guī)矩,他都非常不適應,所以做官讓他身心疲憊。
他的詩一貫寫得很平實樸素,比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但是關于官場生活他在《歸田園居》(其三)中難得的用了修辭手法。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塵”意為“塵芥”、“灰塵”,均有骯臟不潔之意,“網(wǎng)”暗示束縛無處不在,一旦落入,就難以掙脫。他又將身處官場的自己寫成“池魚”、“羈鳥”,極寫自己在官場的困境,所以一旦辭別了官場他的心情無比輕松與愉悅就不難理解了。
三、細讀文本,小組合作,再創(chuàng)情景
請學生組成六人學習小組,選取描繪田園生活內(nèi)容中的一句或者幾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逐組學生展示自己組寫出的場景描寫。
教師示例:“或棹孤舟”——獨立船頭,引頸遙望,船頭輕輕劃破碧綠的水面,漣漪散開,衣袂在微風中搖擺。
學生展示示例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我站在山的這頭,山的那頭寂寥無人。云氣繾綣從山后慢慢溢上山頭,彌漫了半片天。鳥兒如宣紙上隨意點染的墨滴,慵懶地掠過山林,隱沒在林霧之中。
學生示例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拄著拐杖去各處周游休憩,不時地抬起頭來出神地看著澄澈的藍天,浮云無意間探出了高峻的山峰,飛鳥翱翔得疲倦后紛紛朝鳥巢飛去。
四、閱讀體悟,了解陶淵明的人生感悟
明確: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人生短暫;樂夫天命復奚疑?——樂天安命
五、了解后人對陶淵明的評價
展示資料: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畎?/p>
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翖壖?/p>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鯂S《文學小言》
六、探究思考,交流思考結果
歸隱是有些古代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是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有人認為,歸隱之人大多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們遵循了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讓心靈保持了自由與寧靜;也有人認為,選擇歸隱就是逃避責任,消極避世。請你結合自己的知識,談談對歸隱現(xiàn)象的看法。
學生展示一:古人歸隱的十種類型[1](介紹學術論文觀點)
學生展示二:從陶淵明、蘇軾等的選擇看什么是真正的“歸隱”(學生自己寫的思考片段)
教師提供資料一:關于歸隱的原因
1、社會現(xiàn)實的原因,不愿與現(xiàn)實同流合污,社會動蕩,官場黑暗不能把志向實現(xiàn)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yǎng),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窯,盡管有濃重的霉味,卻是安全而寧靜。于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2]
例:首陽采薇——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
2、玄學思想的興起,個人志趣與選擇。從魏晉開始興起的一種和儒家完全不同的思想學派。崇尚老莊,主要探索天人的關系,強調(diào)“無”、“自然”、“無為”。
例:梅妻鶴子——林逋。北宋著名的隱逸詩人。通經(jīng)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貧困,隱居杭州西湖邊20余年以布衣終身。人多勸其出仕,均被婉言謝絕同,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绷皱徒K生不仕不娶,無子,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云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3]惟喜植梅養(yǎng)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人稱“梅妻鶴子”。小結:“入仕”與“歸隱”是中國古人的兩種人生選擇,也是人生選擇的矛盾。“入仕”與“歸隱”就是中國人的虛與實,他們一邊是帝王將相,建功立業(yè),一邊是田園歸隱,竹林禪意。但是不管怎樣,勇敢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和自由,是人最真實和最終極的目標。
進則朝廷廟堂,退則江湖山野。不論怎樣,古代人不斷探尋中最合適的生存方式。在繁忙的現(xiàn)代生活中,追尋理想,積極進取,是人生的主題,但在疲憊和失意時偶爾地舒緩下來,在山野間放松心情,重拾勇氣和信心,便是最合適和愜意的人生。
七、板書設計
歸去之因、心為形役、田園之樂、歸去之悟、人生短暫、樂天安命
參考文獻
[1] 劍光.中國古代隱士十種.寫作中學版,2011.6.
[2] 余秋雨.西湖夢.文化苦旅.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3] 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