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子
蘺蒿是一種鄉(xiāng)愁。
“正月蘺,二月蒿,三月四月砍柴燒”,這是故鄉(xiāng)的諺語,也可以說是民間飲食文化的一個偏方,它形象地描寫了節(jié)氣變化和植物的生長情況,同時把蘺、蒿刻進了人們的記憶里。
蘺蒿,曰蘺曰蒿,自有它的精奧。一個名字的由來是少不了它的自然邏輯的,在可食用的植物相對稀少的農(nóng)歷正月和二月,因為有了蘺蒿,人們也才有了值得回味的東西。蘺蒿是一種帶有特殊香氣的野蔬,盡管我們只吃它的莖,且還是那一小部分嫩嫩的莖,但那種脆嫩辛香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臘肉炒蘺蒿是鄉(xiāng)土菜中的上品,臘是儲存過往、守望時光的最佳方式,在農(nóng)村有臘水之說,臘水就是臘月的水、立春以前的水,與春水相對應(yīng),立春以后則叫春水了。臘水浸過的食物到第二年初夏割麥子的時候都不會腐爛,沒有異味,而春水浸過的東西,剛開春不久就臭了。臘肉遇上蘺蒿就等于薈萃了兩個季節(jié)的精華,給人類留下了千百年來贊不絕口的鄉(xiāng)愁。
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采摘蘺蒿。初春的溝邊、河畔及空地上,會不約而同地冒出一些鮮嫩野菜,比較早的就是蘺蒿,接著就有香蒿、辣蒿、苣荬、車前子等等。采摘蘺蒿通常要在早晨或雨后,蘺蒿常常夾在野草中偷偷地生長,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采摘蘺蒿要協(xié)調(diào)雙手,左右開弓,從它的根部一掐,水脆水脆的,一會兒就是一捧,放在一邊繼續(xù)掐掐掐,等到差不多了,找到一根靠譜一點兒的草纏住,回家后還沒完,要接著整理蘺蒿。整理蘺蒿先是從蘺蒿頂部往根部退葉子,這時需要把握好分寸,否則就會把嫩莖弄斷。不知不覺間,手指頭變了顏色,墨綠墨綠的,那是蘺蒿的汁液染過的原因,一兩次是洗不掉的,不過不要緊,它不是什么臟東西,也無害,多洗幾次就會慢慢消失,但還有余香殘留,那是勞動的痕跡,也是鄉(xiāng)愁的浸染。
中醫(yī)學科認為蘺蒿是一種屬于菊科的中草藥,它的嫩葉和桿莖可入藥,藥性微寒味苦,有清熱利濕的療效。蘺蒿還可以泡酒,清熱去火,利肝明目。
秋季到來,蘺蒿開了花,這時很多人都不認識它了,它那頭狀的花序,密集成圓錐形的花叢,成了秋風中再普通不過的野草了。
蘺蒿年年生長,一如我們年年生長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