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bee
每一個學琴的孩子聽到巴赫的名字都會聞風喪膽,而能聽懂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樂理和智商頂尖的代名詞。
處在音樂史毫無疑問的最高地位,巴赫的音樂被西方人提及就如同我們談論孔子,連老外都覺得巴赫的音樂跟儒學一樣難懂。
巴赫的全名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即J.S.巴赫,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他的家族從十六世紀就開始產出音樂,十代人里居然出了五十二位姓巴赫的音樂家,巴赫家族在德國愛森納赫當?shù)鼗旧铣邪怂械慕烫脴穲F,J.S.巴赫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個。
巴赫一生有過二十個孩子,其中有九個都是叫得上名號的音樂家。巴赫靠譜曲支撐整個家庭,他的創(chuàng)作力十分驚人,作品編號直接排到了千位數(shù),而貝多芬畢生也不過創(chuàng)作了一百二十七首曲譜,音符在巴赫的腦海里就像已經排好隊只等著被譜出來一樣。但他的這些音樂在當時并沒有被時代甚至自己的家族所認可,所以巴赫從來沒想過要出版曲譜,他只是每周寫一首,然后拿到教堂里演奏一次,之后就放在書架上等著落灰了。
在巴赫曾經工作過的教堂里,他的名字跟炊事班的人寫在一起。直到一個世紀后,巴赫才有了真正的影響力,鋼琴家們通過演奏他的遺作,逐漸挖掘出這塊人類音樂史上最耀眼的瑰寶,那些曾經無人問津的千余首作品都是西方音樂的經典。
在巴赫之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旋律簡單乏味,巴赫把不同的旋律交織在一起,才有了現(xiàn)在如此豐富多樣的音樂形式。如果西方音樂是一,那么巴赫就是讓一生二進而生萬物的人。他創(chuàng)造的復調賦格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首曲子里經常有三四條主旋律同時交織進行著,可以從不同聲部、不同調子以不同的速度來演奏,甚至樂曲的前后順序顛倒也能演奏。
仗著無比高深的音樂造詣,巴赫“虐”人無數(shù),成千上萬的科班生拜倒在巴赫這道跨不過的坎面前,就連巴洛克時期的樂手都被他“虐”了個遍。
巴赫曾經為家鄉(xiāng)的一個樂團譜曲,八拍內,他居然要求樂手把大管上所有的琴鍵挨個按完。樂手一看到譜子當場就懵了,最后還找了幾個一起吹管樂的演奏者狠狠地揍了巴赫一頓,巴赫挨完打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位樂手也叫巴赫——蓋耶斯·巴赫。不過現(xiàn)代人終于能夠正確理解巴赫了,他復雜的曲譜實屬數(shù)學和哲學在藝術領域的完美結晶。
巴赫在創(chuàng)作邏輯上的嚴謹和思辨甚至體現(xiàn)在他那幅舉世聞名的肖像畫上。畫中,巴赫手上拿著的譜子看上去是一首非常簡單的三聲部小曲,但里面暗藏玄機:如果把譜子倒過來,從巴赫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另外一首曲子,不管是正著彈、倒著彈,還是錯開一個小節(jié)彈,曲調都是和諧的。
難怪巴赫會成為天才的代名詞,現(xiàn)代人都喜歡自詡聽得懂巴赫,連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跨界來追捧巴赫。福爾摩斯的死敵莫里亞蒂就是一個十足的“巴赫粉”,大衛(wèi)·芬奇的《七宗罪》曾出現(xiàn)過G弦上的詠嘆調,《沉默的羔羊》中的漢尼拔酷愛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很多人只是聽了極少部分巴赫的曲子,就欣喜若狂地認為自己懂得巴赫的理論,殊不知在他海量的創(chuàng)作果實中,那些篇章根本不能代表巴赫的作曲技法。
倒回去三百年,能讀懂巴赫的人也就門德爾松和貝多芬這樣的大師了,貝多芬當時聽完巴赫那些被埋沒的樂曲后,簡直比巴赫本人還要委屈:“這根本就不是小溪(“巴赫”在德語中的意思是小溪),而是汪洋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