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英 單秀華
[摘 要]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人們生活當中占有重要地位,保證小麥的質量水平,提升小麥的產量對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往往由于種植技術不佳、病蟲害預防不當而影響小麥的產量及質量。近年來關于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逐漸增多。本研究以山東省東明縣為研究對象,對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探究,以期為小麥的種植提供科學指導。
[關鍵詞] 小麥 種植技術 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93-02
近年來,農業(yè)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和各地區(qū)越來越重視更新糧食的種植技術,降低病蟲害對糧食的損害,提升糧食的生產量。小麥作為三大谷物之一是農業(yè)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改革中關注的重點內容。東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是黃河入魯后流經的第一個縣,極適合種植小麥,該地區(qū)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生產基地。但是由于受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限制,小麥種植的優(yōu)勢并未得到有效發(fā)揮[1]。因此本研究對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闡述。
1 小麥種植技術
1.1 修整土地
山東省東明縣種植小麥的時間在10月初-10月中旬左右,往往是在收完棉花或者花生后種植,田地較為封閉、土質較硬、不夠疏松,不利于種植。因此必須對田地進行修整后才能展開種植,需對田地里殘留的作物根莖進行清理。
1.2 選種技術
選種是小麥種植的前提和基礎,必須選用優(yōu)良品種進行種植才能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及產量。選種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既要考慮當?shù)氐臍夂?、土壤因素,也要考慮到種植茬口的問題。另外在本鎮(zhèn)保證種植品種的統(tǒng)一性,更有利于小麥種植品質的提升。結合當?shù)厍闆r考慮,該地存在倒春寒現(xiàn)象,且小麥容易發(fā)生倒伏,因此在選種過程中要選擇抗倒春寒、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因此可以選用濟麥 22 號、良星 66、濟南 17等品種[2]。
1.3 耕作技術
改良耕作技術,推廣深耕深松技術。大多數(shù)田地都是連年種植,耕種土層淺薄,土壤的保肥和保水能力差,不利于小麥的生長。因此在種植過程中推廣深耕深松技術十分必要。在對土地進行耕作時要應用機械擴大翻耕深度,通常情況下耕地深度應保持在23-25厘米左右,對于耕種時間超過3年的田地,更低深度要保持在30-40厘米之間。
1.4 播種技術
小麥種植時既要注意提升播種質量,也要注意播種時間的選擇。我地區(qū)小麥種植在秋季,為保證種植溫度,一般選在10月7日至15日進行小麥種植。播種時使用機械進行精細化播種,種植前設置好種種深度、行距、株距,保證播種均勻,預防漏種發(fā)生。
1.5 科學灌溉與施肥
科學的灌溉與施肥是保證小麥質量和產量的關鍵。小麥施肥以鉀肥和磷肥為主,氮肥為輔。在種植時要施加充足的底肥,以保證為小麥苗期生長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小麥對肥料的需求量隨著其生長而不斷增加。因此想要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必須對植株進行施肥,以保證養(yǎng)分供應的充足。但是無論是肥料施加不足或是過量都會對植株生長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施肥前種植者必須全面考察植株的生長特點,適量施加肥料。另外為了保證植株的均勻生長,和營養(yǎng)供應的持久性,在施肥時必須保證適時施加基肥與追肥相配合。小麥每個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各不相同,生長前期需要大量磷肥,中期則需要大量鉀肥,氮肥要適量施加。此外山東省東明縣多是連作種植,因此為了保證土壤營養(yǎng)的充足應適當?shù)氖┘由锓?,以防止化學肥料的過渡使用[3]。
另外小麥需要越冬生長,因此在過冬前要根據(jù)小麥的生長需要合理灌溉越冬水,后期要灌溉適量的返青水,此外抽穗期也要進行適當灌溉。
2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做好病蟲害的防護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小麥的產量及質量水平。從小麥的種植到收割的全程都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小麥的病害主要有紋枯病、黃花葉病等。小麥的蟲害主要有蚜蟲和吸漿蟲等。對于小麥的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救治為輔。
2.1 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種植
要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情況選擇對于各種病蟲害具有較強抵抗能力品種,如濟麥 22 號。為了進一步提升小麥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可以在播種前使用抗病蟲害藥液對種子進行浸泡或者攪拌,一般選用粉銹寧、多菌靈等藥劑。
2.2 保持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溫度、濕度對于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提升小麥自身病蟲害的預防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種植者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監(jiān)測田間的溫度和濕度,保證其處于合理水平。此外營造多樣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對于防止病蟲害也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有效提升麥田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
2.3 合理使用病蟲害防治藥物
防治小麥病蟲害的主要方式除了在種植前對種芽進行藥物浸泡外,還需要在植株生長期間中噴灑藥物來防止病害的發(fā)生。例如:可以通過聯(lián)合噴灑濃度為的15%井岡·戊唑醇懸浮劑和、12%井岡·苯醚甲可濕性粉劑來預防紋枯病的發(fā)生;對于小麥黃花葉病,可以使用濃度為20%的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拼撒進行預防。其噴灑方法為按照說明書添加進行兌水處理后,對小麥的根部進行噴灑。置于小麥蚜蟲病,則可以使用28毫升濃度為5%利蟲凈兌水40千克后噴灑方法進行防治,也可以使用濃度為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噴灑時保證每平方米噴灑量在6千克左右;小麥吸漿蟲的防治則可以使用80毫升濃度為80%的敵敵畏乳劑噴兌水500毫升后噴灑預防,噴灑時間應在晴天的日落后。如果一直有風則應該換用敵敵畏、甲胺磷等1500倍液噴霧進行噴灑防治,在噴灑時要注意度過小麥的揚花期,用藥時間在每天上午8-10時為最佳。
總結
小麥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其生產質量和數(shù)量水平直接關系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然而現(xiàn)階段我國小麥生產質量和數(shù)量均不能滿足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因此改革小麥的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幾位必要,作為小麥重要生產基地的山東省東明縣更要注重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改革。本研究結合現(xiàn)階段的實際情況,對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了總結,期望能為小麥種植質量和生產量水平的提升提供科學指導。
參考文獻
[1]崔秀芳,趙鵬飛.試論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yè)與技術,2015,35(14):141-141.
[2]曹學兵.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6,36(2):96-96.
[3]王彥霞.小麥種植管理及有效病蟲害防治技術[J].科研,2016,1(5):00277-0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