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洋
【摘要】曹操因為不是漢室皇家出身,同時是宦官世家的身世,從而導致其在政治拓展中備受詬病。在《三國演義》中甚至由此為依據造就“擁劉貶曹”的寫作思路。本文從曹操出身原罪問題擴展開來分析他的政治發(fā)展與歷史變化中的出身原罪問題。
【關鍵詞】《三國演義》;曹孟德;出身原罪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三國演義》在一定程度上崇尚“擁劉貶曹”的思維路數(shù),這是作者整部作品中無不體現(xiàn)的價值導向。之所以出現(xiàn)這個價值取向,在于封建傳統(tǒng)所尊崇的“名正言順”的道德觀。而曹孟德的問題在于他的出身讓他不能名正言順地當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所以即便他有能力統(tǒng)一天下卻被天下人所詬病。因此,曹孟德為了讓自己獲取到名正言順的權力,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執(zhí)政策略。但是這些做法都會因為他的出身原罪而備受人們爭議。
一、三國演義中曹孟德與劉備出身特性
曹孟德首先是宦官世家出身,曹孟德父親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鹿俦旧碓诋敃r的時代是備受詬病的,其生理特點是受到世人的嘲諷的。因此,曹孟德出生在這個家庭環(huán)境,其社會地位并不高,甚至在人們印象中會低人一等。其次,曹孟德不是皇家出身,因此如果他想稱帝稱王則會受到人們的反對,這種反傳統(tǒng)的造反性行為在封建社會是不受認可的,即便曹孟德本身具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才,但是由于他沒有正統(tǒng)的名分,因此其上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擠。由此,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曹孟德一直背負著他的出身原罪,被作者視為“亂臣賊子”“奸雄”等人物形象。
與曹孟德相反的是劉備的人物形象。劉備在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上并不比曹孟德高,甚至更多的依仗他的三兄弟,而劉備的優(yōu)勢在于他有漢室的出身,從而“出師有名”,打著匡扶正義的旗號來籠絡人心。他沒有曹孟德強烈的攻擊性,同時身段相對更低,能夠接納比自己有才的人,在這種領導者之下,在這樣的政治團隊中有才之士會更有存在感。但總體而言,劉備得以發(fā)起政治圖謀在于其沒有出身問題,甚至更多的占有了出身的榮耀來促使其在道德上比曹操等人更高一等。
二、曹孟德出身原罪的影響
曹孟德由于自身有家庭原罪問題,因此在政治圖謀中具有更強的攻擊性,生性多疑,對于他人缺乏信任感。這種情況促進了其足智多謀、機智過人的自身才干優(yōu)勢。正因為他沒有良好的出身,從而也造就了他在其他能力方面更加專注。包括曹孟德對于他自己的出身原罪也較為介意,例如最后朝臣都勸說他稱帝之時,他也會提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從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曹孟德自身也是有階級觀念,認為自己只夠在臣的階段,也充分地烙印了時代的思維慣性。他有治國之心,但是也害怕背負亂臣賊子的名號。直到他兒子曹丕取代漢室才追尊他為武皇帝。關于他至死都沒有稱帝的行為,一方面可以懷疑是因為他擁有了皇帝的實權,不在乎名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源于他對整個社會的觀察,認為自己如果稱帝會帶來名不正言不順的社會惡名,更加凸顯了他的出身原罪問題,而他自己較為介懷這個問題。
三、曹孟德政治成績
曹孟德除了出身原罪之外,在政治領域實質是有雄才偉略的。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情境下,百姓遭到大量的屠殺,土地大規(guī)模地荒蕪,人們被迫離開家鄉(xiāng)四處流浪,“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xiàn)實情境也較大地刺激了曹孟德,從而影響他今后實施了系列措施讓民眾能夠保持安定生活,讓整體局面得到了控制。同時在社會基礎建設上,他大力做水利設施的建設,采用鹽鐵等官方販賣的制度,讓受戰(zhàn)爭迫害的社會得到了休養(yǎng)生息與經濟的重新恢復。因此,拋開曹孟德的出身原罪,他本身本質上是一個治國之人,但是限于當時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像他這樣有才干的人只能通過他所做的一系列方式來發(fā)揮其治世之才。
四、封建帝制的優(yōu)劣勢與影響
封建帝制下,例如漢獻帝等人,雖然可以名正言順地稱帝,但是卻缺乏治國之才,這種領導者的選擇機制一方面是因為封建帝制下各皇家為了讓自己打下的江山得以延續(xù),讓自己掌握的權力不會遭到外流,是一種家族意識下產生的產物。這種領導者的選擇機制本身也會促使群雄逐鹿的混戰(zhàn)局面。當領導者缺乏駕馭政治的能力時,就會促使其他人加入到奪取王位的戰(zhàn)爭。這種駕馭政治的能力包括個人的情商、智商、識人能力等多方面,而曹孟德的成功就是當朝天子懦弱無能的情況所致。封建帝制原本想保護的權力獨享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實現(xiàn),因此朝代在不斷的更替中,實質上仍舊還是以能者居之的規(guī)律保持著歷史的前進。曹孟德雖然背負出身原罪,但是并沒有實質上的阻礙他能力的發(fā)揮,因為他有足夠的智謀來抵擋該問題帶來的干擾。在某種程度上,雖然作者極力地貶低曹孟德,但是曹孟德之所以成功在于當時的社會民眾也有一部分并不在意曹孟德的出身原罪,那些跟隨曹孟德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屬于識時務者,他們看中曹孟德可以帶給他們以及國家的改變,他們相信曹孟德有治國之才,可以領導團隊走向最終的勝利。而相信出身原罪的人們也大有人在,因此會分為歷史上不同的評判。這種評判受制于不同時代人們的認知水平與實際生活環(huán)境狀況。后世對歷史人物的判斷更多依賴于文獻材料,但是文獻材料的真假也無從知曉。但是從既有的材料上可以發(fā)現(xiàn),封建帝制下的社會朝代更迭是不可避免的,是制度本身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五、結語
那些朝代的開創(chuàng)者,在某種程度上都背負著出身原罪問題,但是仍舊不能遏制朝代的更迭與歷史向前發(fā)展。反而,背負著出身原罪的人們更是對后世起到了一定影響力,讓民眾意識到當君主不能有效治理國家時,民眾的監(jiān)督作用與取而代之可以有效地重新挽救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甚至推動國家走向新的歷史高峰。
參考文獻
[1]韓亞光.《三國演義》中的三位最杰出戰(zhàn)略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2]劉崧.曹操唯才是舉思想的道德詰難與現(xiàn)代治理價值[J].領導科學,2016(4).
[3]熊愷妮.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下的曹操形象[J].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