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言堂
The Blue and White Pottery thoroughly got rid of the Islamic styles and eventually evolved as local wares with eastern features in the Qing dynasty. Using the material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the Blue and White Pottery in that period was mainly produced at Jingdezhen where the wares reached a higher height both in output and technical skills.
青花瓷器自誕生伊始,其目的就是服務于外銷這一宗旨,因此抹不去的伊斯蘭特色是每每提及青花瓷必須要研究的課題。直到清代,青花瓷才徹底擦去伊斯蘭文化的印記,成為只具有東方特色的本土器物。
清代的青花瓷器主要采用浙江產(chǎn)的鈷料,作為景德鎮(zhèn)出品瓷器的主要品種而大量燒造,尤其在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青花瓷無論是在工藝技術、繪畫水平還是產(chǎn)量方面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又一高峰。
作為明清過渡時期的順治朝,署官窯年款的青花器很少,其造型風格敦厚古樸,胎體厚重,釉面呈卵青色,多以醬黃釉涂口邊,所繪浙料青花紋飾的色調,既有青翠的正藍色,也有深沉、暈散的墨藍色,宛如其后康熙朝前期的作品。
康熙時期燒制的青花瓷與明代器物迥然不同,開始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其青花鈷料的來源,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但景德鎮(zhèn)工匠中有著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說法。這時的制瓷工匠不僅掌握了制作青花器的精湛技術,還將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暈染法運用到瓷畫中,使青花器清新明快,晶瑩透澈,如采用中國水墨畫的“分水法”,可使同一青花呈現(xiàn)濃中有濃、淡中有淡的多種色階,使瓷畫中的山川景致富有層次,花鳥樹木栩栩如生,具有豐滿的立體感,被藝術家們譽為“青花五彩”。
雍正時期的青花原料有多種來源,青花瓷也是多色并存。早期的青花色澤淡而深沉,略有暈散,與康熙五十年前后的色澤大抵相同,此外還有灰藍與深藍色。
雍正中期以后,出現(xiàn)了最富時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紋飾均以原件為規(guī)范,色澤清新幽菁,發(fā)色暈散外溢,紋飾用筆纖細。為追摹明永樂、宣德青花蘇麻離青料的自然暈散斑點,特意由工匠于紋飾線條中用筆刻意點染,但這些大大小小的點痕卻不能像蘇麻離青自然暈散斑那樣滲入胎骨,留下了人為修飾的痕跡。
除仿宣德青花外,雍正青花器還有仿明代各朝不同風格的品種。其中,仿成化的青花,色調灰青淡雅,釉面乳白瑩潤。而仿嘉靖、萬歷時的青花瓷則風格又迥然不同,為追摹其時的回青色而使青花呈色濃深泛紫。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造型精美,圖案新穎,像其余門類的乾隆朝工藝品一樣華縟多姿,令人嘆為觀止。乾隆青花使用國產(chǎn)上等浙料燒制,早期青花發(fā)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太,濃重艷麗,有桔皮紋,暈散和黑色斑點;中后期青花呈明快的正藍色、暈散現(xiàn)象逐漸減少,青花呈色穩(wěn)定,在藍中有泛黑、泛紫、灰白等色,本朝特征明顯。其圖案裝飾嚴謹,講究對稱、規(guī)矩,內容以團龍、團鳳、團螭、夔龍、夔鳳、松鹿、八駿、洋蓮、纏枝蓮加云蝠壽字吉磬、松竹梅、荷蓮、八寶、梵文等為主,寓以壽意的“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文字,也開始在紋飾中出現(xiàn)。
嘉慶開始,清朝國力日衰,品種和數(shù)量卻遠遠不及乾隆盛世。嘉慶初期,青花色澤與乾隆時類同,深沉穩(wěn)定;其后,部分器物出現(xiàn)了暗淡漂浮的色調并延續(xù)至道光、咸豐時。
同治以迄宣統(tǒng)時期,景德鎮(zhèn)瓷業(yè)明顯萎縮,工藝低下,但官窯、民窯的青花瓷器仍不斷燒造。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由于青料不純,色澤或俗艷泛紫,或淺藍、黑褐,均漂浮而不潛于釉下。由于制瓷工藝粗糙,胎體厚重見拙,施釉稀薄,紋飾線條含混,筆觸呆板平庸,較之清前期的青花作品,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