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曼
筆者以粵教版教材“樹立公平合作意識”兩處教學片段為例,淺談初中思品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教學過程中的“火花”
[第一處教學片段]
教師呈現(xiàn)生活情境:我爸媽總叫我?guī)兔ψ黾覄?,可我不太喜歡做家務,但是最近缺少零花錢花。于是我就想出與爸爸簽訂家務合同。家務合同內容如下:本人拖地一次,爸爸就給2元;洗一次碗,給1元;倒一次垃圾,給0.5元……
教師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規(guī)定的2分鐘時間里討論“做家務領取報酬,你認為公平與否?”,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討論成果。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老師以一個傾聽者、觀察者的角色進行二次備課,收集和聽取學生的意見,檢驗學生的自學成果。
課堂提問如下:
師:做家務領取報酬,你認為公平與否?
生1:不公平。做家務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們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方式。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你是否同意?
講臺下突然出現(xiàn)一邊倒的聲音,同學們都同意那位同學的觀點??墒牵趧偛诺挠懻摶顒舆^程中,卻又不同聲音的存在。是同學們害怕說錯還是不愿意當眾分享他們的想法呢?于是,筆者決定邀請有不同想法的同學發(fā)言。
師:大部分同學們都贊同這位同學的觀點,可是,老師在剛才的討論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部分同學有不同的想法。我們邀請個別代表說說看他們的想法,好不好?
在大家的掌聲中,有位同學大膽地站了起來。
生2:我認為:做家務領取報酬是公平的。因為做家務本身是一種勞動,有付出就有收獲,難道不應該嗎?
這個觀點的提出瞬間打破了教室里的寧靜,它預示著一場頭腦風暴即將到來。
師:同學們對這個觀點又是怎么看的?
生3:我支持這個觀點。我們做家務,付出了體力勞動,理應拿到報酬。不是說“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嘛!
生2:如果你認為你付出勞動就應該拿到報酬,那么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yǎng)到這么大,是不是也要向我們收取費用?你爸媽收過你一分錢嗎?
生4:現(xiàn)如今,做家務領取報酬是很多家庭的普遍做法,而且這是父母自愿的,我覺得沒什么不妥!
生5:爸媽不給你報酬,你就不做家務嗎?為父母分擔家務可是咱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
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正如上面這位同學所說,咱爸媽對咱們的養(yǎng)育也是一種付出,他們收取過費用嘛?他們付出的又豈止是金錢?所以,從公平合作的角度講,做家務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們回報父母,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可否認,現(xiàn)如今,很多家長也用采用家務勞動有償化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做家務,這個我們又應該怎么看呢?
生:爸媽應該是為了培養(yǎng)我們的獨立能力。
[剖析]教師以一位傾聽者、觀察者的角色參與到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暫時對小組討論不發(fā)表評論,讓小組成員輕松地暢所欲言。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發(fā)現(xiàn)并及時抓住生成資源,進行二次備課,制造機會讓學生發(fā)言,對慣性思維造成沖擊,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在進行情感教育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辯證地看待某些生活現(xiàn)象。
[第二處教學片段]
第一次授課:教師呈現(xiàn)生活情境:我不喜歡學習,上課老是犯困,作業(yè)也經常欠交。一次,我和同桌在課堂上說話,老師就點名批評我們影響了周圍同學的學習,我覺得很沒面子,一氣之下頂撞了老師。
教師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規(guī)定的2分鐘時間里討論“請你從公平的角度,評析這位同學的行為?”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討論成果。教師在巡查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多數小組不到2分鐘的時間已經討論完畢,同學們的看法基本一致。
課堂提問如下:
師:從公平的角度,你怎樣評析這位同學的行為?
生:情境中的同學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xiàn)。他課堂上說話并且頂撞老師,對老師是不公平的,對同學也是不公平的。
[剖析]在課堂的討論中,筆者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討論不激烈。在課堂的提問過程中,學生也反應不夠熱烈。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在生活情境設置方面,材料中主人公出現(xiàn)的問題一目了然,淺顯易懂,且有刻意加工的嫌疑,缺乏真實性,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這樣的情境設置注定是無效的。呈現(xiàn)學生不感興趣或脫離實際的問題,會使他們產生倦怠,這種生搬硬套的說教式,無法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學生也不會有太深的情感體驗,難以得到他們的認同。于是,筆者對材料做了修改,展開第二次授課。
第二次授課:有一次,同桌在課堂上向我請教問題,當我為他講解時,老師就點名批評我們,我覺得很委屈,覺得老師小題大做。
教師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規(guī)定的2分鐘時間里討論“請你從公平的角度,評析這位同學的行為?”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討論成果。
教師觀察、傾聽各小組的討論,做好二次備課的準備。
課堂提問如下:
師:從公平的角度,你怎么評析這位同學的行為?
生1:這位同學的做法對老師是不公平的。上課就應該遵守課堂紀律,尊重老師的勞動。
生2:我覺得這位同學的做法情有可原。畢竟他是在幫助別人。
生3:為了幫助別人而隨意違法課堂紀律,請問,對老師公平嗎?對同學們公平嗎?
……
[剖析]在第一次授課后,筆者深入觀察學生的生活,通過調查,訪談,收集案例,力求在設置情境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惑。在第二次授課中,同學們能感同身受,在似曾相識的問題上大膽地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效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把同學的情緒調動了起來,對兩難問題的抉擇,這樣的思想交鋒,不僅僅是情感的體驗,還是道德的提升,大多數同學在討論中,明白了公平的合作需要遵守規(guī)則,需要尊重別人。
二、思辨讓課堂充滿活力
新課標指出,思想品德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要教育學生形成重要的能力,學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以正確價值觀為標準,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
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落實到課堂實踐,也就是要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師更應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思辨能力是一種高級的認識能力,它是從理性的角度看問題,能夠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結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其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平等和諧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的話語權
處在這一階段的初中生們在公眾場合常常羞羞答答,不夠坦然和從容。在課堂上,時常表現(xiàn)為不敢參與討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害怕回答問題。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做好觀察者和傾聽者的角色,讓學生放下“包袱”,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無論學生回答得如何,都應該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做好引導者的角色,給學生一個恰當的評價。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害羞又靦腆的學生,要充分給予他們機會,讓他們敢于發(fā)言。這樣的課堂在學生的參與和解讀下變得更加豐富,更有生命力。
(二)創(chuàng)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思品課堂經常采用情境教學法。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流于形式,生活情境的設置常常出現(xiàn)單一、極端或與學生實際生活不貼切等問題。這樣的生活情境既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益于學生培養(yǎng)主動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教師在備課階段,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并把相關案例運用到教學中。有效的生活情境必須符合幾個特點:第一,生活情境要有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第二,生活情境要有討論爭辯的價值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生通過情境體驗和爭辯的過程中,思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