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愛雙
【摘 要】
語文作為教學的主要科目,其教育作用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有幫助,特別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方面,更是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推行,學生們的特點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教育的要求也發(fā)生了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的方式和手段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
【關鍵詞】
轉變 提升 教學
現(xiàn)如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今的課堂之中,甚至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教學內容和課堂效率。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革新教學的方式方法亟待進行。下面筆者就借本篇文章,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談一下關于革新語文教學方式的幾點做法。
一、采用直觀性教學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言語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對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的理解書本知識和發(fā)展認識能力。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都是利用語言和板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直觀的向學生闡述教學內容,也不利于學生理解。在今天的課堂當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情境,將一些影視資料引入到課堂之中。比如說播放一些關于詩人的紀錄片,讓學生們充分的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再比如說通過一些電影,來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諸如此類的方式,都是直觀性教學的表現(xiàn)。
在實行直觀性教學的同時,還要注意把直觀性和講解相結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學習和思想,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同時也要有正確的思維導向,這樣才能將直觀性教學落到實處。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在課堂中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中,通常都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利用整節(jié)課的時間向學生們講授知識,雖然在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非常努力,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老師過多的占用了課堂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裝知識的容器,如果老師一刻不停的向學生們灌輸知識,那么就會造成學生們的被動學習,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
在新時期,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轉變角色,從一名講授者轉變成一名引導者,在課堂當中我們要做的不光是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們學習,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模式,充分的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課堂中還要留出一部分時間來供學生們思考和整理所學到的內容,這樣才能將教學的效率最大化,促進學生們學習成績的提升。
三、因材施教
學生由于遺傳因素和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每個人的思維特點也各不相同。所以對待由不同特點的學生所組成的班級,就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而是要“因材施教”?!耙虿氖┙獭笔侵附處熞獜膶W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的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長善救失、獲得最佳的發(fā)展。
比如對待內向的學生要鼓勵他多表現(xiàn)自己,對待過于外向的孩子應該引導他多讀書,培養(yǎng)耐性和穩(wěn)重的性格。再比如學習一篇課文時,可以讓理性的學生去寫讀后感,讓活潑好動的學生去表演和模仿,讓感性的同學去朗讀和背誦,這樣可以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學生們身上的閃光點,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們更好的發(fā)展。
四、重視興趣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濃郁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如果學生們對于語文這一學科毫無興趣可言,那么老師備課再用心,講得再好都是無濟于事。所以說,為了讓學生們學好語文,培養(yǎng)學生們的興趣是關鍵。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它更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是中國的軟實力體現(xiàn),其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有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抱負,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還有像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幽美景色。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這些詩句,更要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意境,體會其中的美,通過學習這些古詩句,來培養(yǎng)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們對于語文的興趣,可以讓教學變得事半功倍。
語文是人的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科目,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是語文學習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基礎的牢固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們日后的更深層次的學習,所以完善和革新教學方式就非常有必要。綜上所述的幾個方面是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根據(jù)平時的工作教學經驗,所總結出來的關于語文教學策略改革的幾點做法,希望可以為我國的語文教育工作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同時也希望可以為各位同行的教學提供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