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遐齡
講發(fā)展而不講以人為本,就失了根本;講以人為本而未貫徹到發(fā)展的一切環(huán)節(jié),以人為本就成了空談。
貴州省提倡“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精深恢宏、大氣磅礴。既切合貴州省情,又繼承中華文明傳統(tǒng);既是貴州省發(fā)展內涵,又體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要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用于治國理政,意義重大,具有示范作用。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最為深固的傳統(tǒng)?!疤烊撕弦弧笔翘斓纼群恼故?。道是中華民族思想中地位最高、體系中最為根基的概念。一般說,道就一個,稱作易道;分解地說,道分為天道、人道、地道(《周易·系辭》)——“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講的就是這三道。易道也可直稱為天道;三道本就是一個道?!疤烊撕弦弧敝v的就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
西漢董仲舒系統(tǒng)地闡述了天道與人道關系。他以乾的性質為仁斷言帝王必須行仁政;以五行論證孝為天經地義、闡述官制與官德之天源。宋儒張載首創(chuàng)民胞物與宏偉思想,把“天人合一”提升到新的高度;明儒王陽明承襲、發(fā)展張載、程朱思想,貫徹著領導干部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疤烊撕弦弧笔侵腥A民族的精神根基。
王陽明“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收咭蕴斓厝f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傳習錄》第89條)。明明德是《大學》三綱領第一條。王陽明把《大學》三綱領八條目歸結為明明德,抓住核心,可謂要言不繁。大學,大人之學;大人,古代對領導干部的稱謂。格物,就是研究每一項事務;致知,就是掌握各項事務的理路。在踐行上,要求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王陽明強調,領導干部應當是仁者,思想上達到“天人合一”境界;每一項事務都要處理得當。這段話把“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在國家治理上聯(lián)系在一起。
《大學》對人們的要求分為三個層次:領導干部、一般干部、普通民眾。對大人即領導干部的要求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對一般干部(及以上)的要求是慎獨;對普通民眾的要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王陽明解說修身:“《大學》之所謂‘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禮勿視,耳非禮勿聽,口非禮勿言,四肢非禮勿動。”意思是一切行為合乎規(guī)范的要求。“三嚴三實”中修身的要求更高一層,不僅要求行為合規(guī)范,還要在正心誠意上下功夫,相當于《大學》對君子要求的慎獨。這就是說,對干部,不僅要求外在表現(xiàn)合規(guī)范,還要求時時警醒,反省內心,從意念上檢查自己是否有錯失。
簡要地說,普通民眾,行為正確即可。意念也正確,更好;即便意念未見得妥當,也不作更高要求。干部,則不但須行為正確,也要求意念正確。這是“天人合一”的要求,仁德須貫徹到一切行為中。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為本的意念,必須貫徹到一切事務中。行為正確,但意念上是為一己政績,則有虧天道,依“天人合一”衡量,也有虧人道。
無論“天人合一”還是“知行合一”,都是對領導干部講的?!疤烊撕弦弧卑巳伺c環(huán)境的關系。民胞物與把全社會看作一體,也把大自然與社會看作一體。也就是說,領導干部要確立全社會是自己身體、整個大自然是自己身體的觀念。王陽明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分配不公、民生有虧,是傷害自己身體;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受損,是傷害自己身體。領導干部思想達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境界,是國家實現(xiàn)善治的前提。貴州發(fā)揮陽明首倡的地域優(yōu)勢,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為本省精神,充分滿足“三嚴三實”要求,貴州省的發(fā)展前景大有希望。
知行關系曾是中國革命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毛澤東同志專門寫作《實踐論》對知行關系作了總結。對實踐論的解釋通常采取西方哲學角度,看作反映論?,F(xiàn)在,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角度重新詮釋,宜看作格物致知。對中國革命這個認識對象,“物”就是中國革命;“格”就是探索、研究、體悟;“致知”就是達到對中國革命理路的正確認識?!秾嵺`論》指出,這一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每一循環(huán)都進到高一級程度。結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實踐論對朱子格物致知學說而言,是重要創(chuàng)新。這一創(chuàng)新是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獲得的。然而知與行仍然是看作兩件事來說的。如同陽明門人多次請教時提及的,孔子以來的圣賢言論中,常常把知與行說成兩事一樣。
王陽明在答問時提點門人注意他的立言宗旨:不要糾纏于知與行是一個還是兩個,要緊處在于不要在知行中間以私欲隔斷。他說,“知是行的主意”“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有私心隔斷,那所謂“知”,不過是說說空話而已。
表面上看,似乎是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否定了朱子。實情當是兩位大儒涉及了不同方面。朱子側重探尋事物道理,陽明側重端正動機。論及《大學》版本中格物致知與誠意的文本次序,王陽明的意旨表現(xiàn)得最為清晰:“《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誠意”。王陽明強調的是意念純正。講發(fā)展而不講以人為本,就失了根本;講以人為本而未貫徹到發(fā)展的一切環(huán)節(jié),以人為本就成了空談。其中必有私意隔斷。
我國建設事業(yè)仍然要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以至無窮的過程,探索發(fā)展途徑。發(fā)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將使“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得以見實效,從而促進全社會發(fā)展,惠及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作者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教育部高校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豆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