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的文化全球化與文化的多元化的發(fā)展下,動畫藝術的發(fā)展也是突飛猛進,多元化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動畫藝術與世界的交流,但是我國動畫也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浮躁。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國近年來出現大量的動畫,但很多動畫都在模仿,沒有本國自己的特色,高質量的動畫少之又少。中國傳統壁畫一直以來就是中華藝術瑰寶,它歷經千年,深植于中國主流文化的土壤中,對于研究中國文化有極大的價值。壁畫中蘊含的對動態(tài)形象的表現技法對于現代影視動畫,特別是人物形象的朔造具有積極地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壁畫的一些創(chuàng)作技法,期望對我國影視動畫的特色文化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國傳統壁畫;藝術性;動畫發(fā)展
1、中原傳統壁畫的特點
寺觀壁畫的價值遠遠超出了藝術、人文、宗教、歷史、民俗、考古等學術價值。現存的寺觀題材主要為佛教、道教、儒家以及民間信仰故事等。其特點有:
1.1遵循事物規(guī)律。
中原寺觀壁畫的作者重視深厚的造型功力和生動的藝術表現力,這與宋元時期理學家推崇的“格物致知”思想密切相關。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天地萬物之間存在永恒的“理”。畫家提倡發(fā)現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合理的想象并加以創(chuàng)新,成為固有表現形式的突破與提升。在人物造型符合宗教法度的前提下,體現出獨立的性格。
1.2線條遒勁有力,色彩搭配穩(wěn)重。
中原傳統寺觀壁畫多用長線條,有的可達丈余,用筆“平、留、圓、重、變”各種手法。以線造型,沉穩(wěn)精到。在鋪色時,有意識地保留原線條的造型美。傳統寺觀壁畫的顏色使用特別嚴格,主體顏色為青、朱、白、黑、黃五種顏色,間色為粉色,并且采用多次填充的形式達到畫面的和諧統一。
1.3制作考究,嚴整有序。
壁畫首先必須滿足功能性和儀式性的要求。壁畫中每個人物的服飾、所處位置、器具等都受到了宗教制度的影響。中原傳統寺觀壁畫注重嚴格的繪制程序,體現出工筆重彩畫繪制的特點。永樂宮壁畫講究“三礬九染”,不會因為程序復雜而有所刪減,所以直至今天,其線條色澤依舊明麗。
1.4粉本傳承有緒。
中原傳統寺觀壁畫非常重視人物的造型傳承。晉安中原寺觀壁畫群的畫者就有崇古尚文的色彩,尤其是對優(yōu)秀粉本的使用傳承上。從現存的兩卷道教壁畫粉本《朝元仙杖》《八十七神仙圖卷》來看,其在構圖方式、人物形象、繪畫風格上,皆與永樂宮壁畫的《朝元圖》有著密切的聯系。
2、傳統寺觀壁畫中線的研究
中原傳統寺觀壁畫繪制過程中會自然加入主體意識,在尋找與發(fā)現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之下合理想象并加以創(chuàng)新。比如中原傳統寺觀壁畫中線的運用,繪畫者通過改變線的疏密、行筆的緩急,運筆的輕重來表現不同的感受而產生不同的畫面。其中永樂宮壁畫的線可以說已經做到了藝術形式規(guī)律的極致。每條線的輕與重、長與短、粗與細、濃與淡都做到了極致,每一部分都是不多不少的。
中原傳統寺觀壁畫中的線不僅僅能表現造型、體積、空間和質感,還能起到傳神達意的作用,比如敦煌伎樂壁畫,在線的造型上融入了佛的精神,菩薩們的舞姿、動態(tài)以及對音樂的表現都是通過線的走向、氣韻來傳達的。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線可以用來分析比例、展現透視、體現空間感、塑造出人物體型。不同的線條繪制方式得出不同的畫面效果,無論是壁畫中粗獷的墨線勾勒的輪廓線,還是生動、靈活、灑脫、飄逸、疏密得當的線條,都在影視動畫制作中可以使用。對于中原傳統寺觀壁畫,它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基本的造型和著色技巧,這些與現代影視動畫的關聯也最為密切。研究這些技法,有助于我國做出有本國特色的影視動畫。
3、傳統寺觀壁畫中的色彩研究
中原寺觀壁畫對于色彩的搭配是非常講究的,中國人向來喜好鮮艷明快而又溫暖熱烈的顏色。壁畫中青、朱、白、黑、黃五種正色占據畫面主體,符合陰陽五行之說。間色基本為粉色,使得協調畫面顏色。設色上注重“色薄氣厚”,上色時用較薄的顏色多次繪制,顯得整體色彩構成更豐富多彩。
壁畫的色彩搭配是客觀色彩和主觀色彩的統一。在客觀的基礎上,將具有裝飾性的色彩因素或具有情感特征的色彩要素提煉、概括并強化,使每個場景畫面統一、協調。色彩的裝飾表現形式在影視動畫創(chuàng)作中也經常被采用,動畫在客觀真實場景造型的基礎上,將固有的深度、空間、質地、光感等元素平面化,將立體三維空間的形體進行平面化的概括和處理。 例如 《大鬧天宮》等動畫影片都在場景和人物的造型設計上大量吸收類似敦煌壁畫的色彩、構圖和人物造型,以及散點透視的手法。影片大量采用中國人喜歡的藏青、黑灰、土黃、土紅等顏色,并且在人物服裝、道具的色彩上做了暗部選擇和處理,無論從造型還是色彩,整個影片都洋溢著濃郁的東方氣息。
4、傳統壁畫與當代動畫
中原傳統寺觀壁畫經過上千年的演變,流傳下來的技法都已經很成熟。它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之中已經深深的烙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印記,它可以用來展示宗教的文化,也可以作為概念化的語言形式出現,也可以作為神性的符號出現,也可以作為民俗性的符號出現,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加強對優(yōu)秀文化的挖掘、闡發(fā)和傳承,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促進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近年來雖然國產動畫產業(yè)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時不時有幾部好的作品出現,但是總體情況并不樂觀,目前中國現代的影視動畫基本受到了日韓動漫風格的影響,沒有屬于本國特色的高質量動畫作品,動畫題材千篇一律,想要發(fā)展國產動畫,就需要結合本國特色,確立一個國產動漫發(fā)展的正確方向。結合國外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從傳統寺觀壁畫中研究中國文化,研究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將有助于推動本國動畫特色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孟嗣徽,元代晉安寺觀壁畫群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2]張詩卉,中國寺觀壁畫云的表現研究初探,中國美術學院,2015
[3]周大正,敦煌壁畫與中國畫色彩[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李淞,山西寺觀壁畫新證[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趙聲良,敦煌壁畫風景研究[M],中華書局,2005
作者簡介:羅蘇(1992.12.10),女,湖南省吉首市,湖南師范大學,學生,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