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方夢琪
摘 要:古往今來,青色一直是我國陶瓷文化所推崇的傳統(tǒng)之色,以青為貴。應運而生的青瓷成為我國古代制瓷業(yè)的巔峰之作,對現代的陶瓷發(fā)展有著巨大影響。自宋以后,歷朝歷代的青瓷仿古現象便普遍存在于民間或官方之中,仿古作為特殊的陶瓷文化大量出現,成為一種意向和風格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本文通過對青瓷仿古現象的梳理,以此來解析當代青瓷仿古現象的特點,并由此試圖探索當代青瓷仿古與創(chuàng)新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青瓷;仿古
0 引言
任何一種審美傾向都飽含著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個性與氣息。中國古代制瓷,色彩方面一向以青為貴,“尚青”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大自然本色的融合。青瓷憑借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巔峰,在宋代制瓷業(yè)中具有典型意義,占據著重要地位。仿古瓷這一無法回避的普遍現象,其發(fā)展歷程用一句話可概括為:宋代起源,元代形成,明代成熟,元代繁榮,清末衰落,民國現代再次萌芽。對于此話題,人們應以理性、辯證的方法進行分析與看待,以繼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為基點,不可與“泥古”“襲古”等一并而論。鑒于青瓷在中國古代制瓷業(yè)中的影響力和代表性,擬以青瓷的仿古現象為主題,結合文獻和實例對這一現象進行逐步分析探索。
1 青瓷在當代生活中的復興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陶瓷之國,浙江是古老青瓷藝術的開源地,自東漢開始,先人們就知曉了青瓷的秘密。青瓷釉色晶瑩透徹,釉面柔和光潤,乃至今日一直受到向往大自然之美、擁有回歸大自然意愿的現代人的熱愛和追捧,使青瓷藝術在當代生活中迅速升溫、發(fā)酵。當今,中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正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再度去權衡傳統(tǒng)和現代人文精神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反差和失衡。人文精神在市場經濟的角逐下漸漸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理想狀態(tài),這使得人們不得不回顧歷史,重溫中國古代的經典——青瓷,試著從中探索能夠重新構建當今社會生活人文精神價值的途徑。
在中國當代藝術多元化、自由的語境中,青瓷文化傳統(tǒng)的復興包括青瓷審美形態(tài)的復興,是人們追尋時代生活和審美的需要。青瓷的美,人們常以“玉”相喻,并將玉作為它的審美標準,古往今來,瓷器追求溫潤瑩澈的效果,應是延續(xù)了中華民族對“玉”的審美意向,所謂“君子比德于玉”就是儒家提出的。古人“尋玉”的過程,是追求美好人生價值的過程,而今人的“尋古”,同樣是源于對傳統(tǒng)人文精神價值和人文氣質的迫切渴望。青瓷的另一種表達則是寓意著生命的蓬勃發(fā)展,人們得出“生”的涵義主要來源于植物生長的自然現象,古代青瓷的高度成就不僅僅表現在工藝技術的高度成熟,還體現在其所賦予的生命內涵和所飽含的自然樸素的藝術品格上,完全符合“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審美標準。青瓷追求自然樸素的情懷來源于自然人生理本能的需求,從而引發(fā)了當代人對大自然、高尚美學的關注和向往。正是在這樣一種審美意向的影響下,青瓷追求典雅淡泊的氣質成為當代人追求的極致,同時也是仿古青瓷所追求的根本意境,利用極簡的藝術語言使得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都趨于平靜。
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人們對人文精神和審美的追求已上升到注入情感、有意識、有目的的理性階段,在處于“求真務實”的當下,單純的形式美、繁縟雕琢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更多的是尋求一種置于生命之上的人性之“真”和物性之“美”,這也是現代社會生活中日漸缺失的重要部分和當代藝術家們所追求的創(chuàng)作力所在,將青瓷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媒介,附以新的人文精神的價值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的情感更加細膩,現代生活中的人文價值就在于它可以彌補人的心靈需求,重新喚起人們對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基于如此迫切的愿望,景德鎮(zhèn)沉寂了數百年的青瓷藝術在當代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現代的做陶之人在深厚的青瓷藝術積淀的基礎上,以全新的傳統(tǒng)和現代理念來詮釋它,并融合多方文化,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傳統(tǒng)青瓷藝術。
2 當代青瓷在仿古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
當代青瓷仿古現象的發(fā)展,成就斐然,它是以大的時代為背景的造物演義。在景德鎮(zhèn),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制作仿古青瓷工藝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技藝精湛可謂異曲同工、細致入微。原材料配方重新整合調配,所制瓷器經歷從器物造型、裝飾紋樣、畫面構圖、題材歸類等一系列步驟,如此繼承加以創(chuàng)新的仿制是值得推崇的。運用現代科技研發(fā)的成果與古代深厚的陶瓷文化相容貫通,既有利于保留住傳統(tǒng)陶瓷技藝,同時又刺激了現代市場對仿古陶瓷行業(yè)的青睞。
傳統(tǒng)青瓷的造型和釉色是現代青瓷仿古學習和仿制的重點,它們更能夠體現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具有古典、雅致的特點。先人們留下的珍貴經驗和成果是值得今人深入研究和學習的,然而青瓷的仿古并不是就仿制而仿制,不是單純模仿古代技法、工藝,而是賦予其新意和創(chuàng)新的同時,開發(fā)更寬闊的表現空間??萍歼M步之快,使得原材料和工藝方面在今天看來不是最大問題,胎質可更加細膩、白而薄,釉質可更加透徹清潤,制作工藝也相對更加簡便。新材料和現代設計理念,使得藝術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制作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的藝術品、仿古瓷。例如,景德鎮(zhèn)“饒玉”世家王水彬兄弟的仿古青瓷,相較于真正的古代青瓷,其特點更薄、更白、更透,溫潤清澈,工藝精湛,釉色晶瑩,滲透著“玉”的精神,令使用者心曠神怡、疏淡平靜。
當代青瓷仿古現象的創(chuàng)新不僅體現在紋飾裝飾、造型上的形式創(chuàng)新,還有在新的工藝條件下美學層面的創(chuàng)新。隨著人們對審美需求的提高,藝術家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到青瓷所蘊含的審美意蘊上,同時它所賦予的強大魅力也得到了當代藝術家們的重視,并給予定義新的價值和內涵。將傳統(tǒng)青瓷語言運用到作品創(chuàng)作中,賦予新的生命力意義,拓展類傳統(tǒng)的語言和形態(tài),融合多元文化,逐漸形成具有新的時代特點、體現現代藝術精神的當代傳統(tǒng)青瓷藝術,同時也是現代陶藝創(chuàng)作的一大文化源泉。這部分主要體現在學院派的作品中,青瓷的語言特征融入現代創(chuàng)作理念,對青瓷的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行深刻的思考。既不是對傳統(tǒng)一味地復制和延續(xù),也不是完全追求“現代的外殼”。
3 當代青瓷仿古的意義
當人們追憶古夕過往的同時,將“古”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重新編排,加以繼承創(chuàng)新,為今天的生活所用。所謂“因時之宜御今之俗”“善法古者,不法其法,法其所以為法之意也已”“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適今之宜而勿牽于今”,使我們的現代生活重現傳統(tǒng)文化追求的古典、雅致的生活品質,并使這樣一種氣息成為當代人情緒和心理的慰藉。
青瓷仿古的另一層意義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自信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對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青瓷的復興,需要從本質上對青瓷的特質及內涵進行深層次的學習,才能從根本上重建青瓷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
青瓷在陶瓷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被長久地保留下來,并不是一種硬性的歷史承傳,而是因為其自身所特有的人文價值得到人們的青睞??此谱钅芤r托仿古青瓷魅力的造型和釉色,并沒那么簡單,而是將其所賦予的文化底蘊落實到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考量。當代的仿古類青瓷不僅是一種具有功能價值與審美價值的藝術品,還是具有人文價值的藝術品,是人文意識的物化。
參考文獻:
[1] 劉晶晶.從宋瓷仿古看“仿”“造”[J].裝飾,2010.
[2] 黃勝,李明珂.論青瓷在現代生活中的人文價值[J].美術觀察,2018.
[3] 占小珍.略談仿古瓷的發(fā)展及景德鎮(zhèn)仿古瓷的現狀[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