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記者等部長,現(xiàn)在是部長等記者。”據(jù)新華社報道,3月12日上午8點,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距離“兩會部長通道”開始還有10分鐘,五六名國務院部門負責人已經(jīng)提早到達,做好“接招”熱點問題的準備。
按說,誰等誰無關宏旨,但是這個細節(jié)的變化,其實正對應著信息公開的進步,以及政府主動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的姿態(tài)。幾年前,記者要從部長嘴里“套”出點料可不容易,如今,“部長通道”仍在,但攔路現(xiàn)象不見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部長主動作答,使得人民大會堂北門內的那段走道,既是部長必經(jīng)的通道,更是部長發(fā)聲的渠道。這個通道,某種程度上說,已成為政府信息透明的一個窗口,也是連接官民良性互動的一個橋梁。
在去年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談到政務公開時笑稱,不是有一個“部長通道”嗎?“我聽說今年部長們的表現(xiàn)還是受到記者們的歡迎的,是不是啊?”確實如此。今年兩會召開前——1月18日,在專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國務院全體會議上,總理對部長們提出了一項硬要求:“今年的‘部長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
事實證明,今年的“部長通道”確實變得更通暢了。其實,記者不僅希望部長們發(fā)聲,更希望他們不躲閃、不含糊,正如總理所稱,“你們可不能記者一發(fā)問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張開,直截了當?shù)鼗卮饐栴}。”
同時,不獨記者,全體國民也許都希望部長們發(fā)的聲有內容、有“干貨”。從現(xiàn)實反饋看,部長們確實關切社會熱點,誠懇作答,比如財政部部長肖捷面對記者提到“一些地方政府財政在保運轉和民生兜底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坦承這個問題“令人牽掛”,并透露中央財政今年將加大對困難地區(qū)的財政支持。不閃爍其詞,也不拖泥帶水,像這種回應就值得點贊。
“部長通道”成為重要新聞的“集散地”,這是好事。當然,對于公眾來說,一年一次的“部長通道”還是太少了,公眾有知情權,也有監(jiān)督權,需要知道政府部門都做了什么。對于部長們來說,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需要多與民眾交流,在重大關節(jié)需要釋放信號、引導預期、鼓舞士氣,故此應該主動、及時地向公眾“說真話、交實底”。
“成績要講透徹,問題要講明白。話要堂堂正正講出來。不能遇到事都悶著不講話、不回應?!边@是總理對部長們的要求,何嘗不是對其他政府官員的要求?多利用現(xiàn)有的發(fā)聲渠道,多發(fā)聲,善發(fā)聲,少擺出“無可奉告”的姿態(tài),就能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贏得公眾的真正認可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