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玥,朱華
(1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廣西桂林 541001;2桂林醫(yī)學院)
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術后行CEF與CTF方案化療的效果比較
黃玥1,朱華2
(1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廣西桂林 541001;2桂林醫(yī)學院)
目的 對比觀察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術后行CEF方案與CTF方案化療的效果。方法 將96例經手術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術后分別給予CEF方案與CTF方案化療;兩組均以3周為1個周期,共化療6個周期。記錄兩組化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并隨訪5年以統(tǒng)計兩組5年無病生存期及生存率。結果 觀察組無病生存期為(50.7±6.2)個月、5年生存率為45.8%,對照組分別為(48.7±7.3)個月、41.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血液系統(tǒng)、心臟及皮膚黏膜損傷發(fā)生率分別為20.8%、25.0%、12.5%,低于對照組的58.3%、56.3%、41.7%(P均<0.05);兩組生殖、消化、神經系統(tǒng)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術后行CEF與CTF方案化療的遠期效果無明顯差別,但CEF方案不良反應少。
乳腺導管內癌;化學療法;預后;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
乳腺癌的發(fā)病率目前居女性惡性腫瘤疾病的首位,且全球每年以0.2%~8.0%的幅度上升。盡管近年來乳腺癌知識普及和乳腺癌治療技術的提高,使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得到明顯提高,但乳腺癌發(fā)生遠處重要器官轉移仍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2]。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是臨床浸潤性乳腺癌中的常見類型,預后較差。目前,臨床一般通過手術治療該病,但并未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術后輔助治療備受臨床醫(yī)生及患者重視[3~5]。目前,乳腺癌術后化療方案較多,CEF、CTF方案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化療方案,且取得顯著成效。本研究對比觀察了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術后行CEF方案與CTF方案化療的效果,旨在為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術后化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經手術組織病理證實為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②行乳腺癌手術治療;③女性,初治患者;④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⑤術后隨訪至少5年。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②凝血功能障礙;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等。收集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2009年2月~2010年6月經手術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96例,年齡32~66歲,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術后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術后化療方法 對照組術后采用CTF方案化療:環(huán)磷酰胺500 mg/m2,靜脈注射,1次/d;吡喃阿霉素50 mg/m2,靜脈推注,1次/d; 5-氟尿嘧啶500 mg/m2,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術后采用CEF方案化療:環(huán)磷酰胺500 mg/m2,靜脈滴注,1次/d;表阿霉素60 mg/m2,靜脈滴注,1次/d; 5-氟尿嘧啶500 mg/m2,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以3周為1個周期,共化療6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化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6],并隨訪5年以統(tǒng)計兩組5年無病生存期及生存率。無病生存期為患者化療結束后至首次復發(fā)的時間[7]。
2.1 兩組無病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無病生存期為(50.7±6.2)個月,對照組為(48.7±7.3)個月,兩組無病生存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44,P=0.15);觀察組5年生存率為45.8%,對照組為41.7%,兩組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6,P=0.68)。
2.2 兩組化療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血液系統(tǒng)毒性、心臟毒性及皮膚黏膜系統(tǒng)損傷發(fā)生率分別為20.8%、25.0%、12.5%,低于對照組的58.3%、56.3%、4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生殖系統(tǒng)毒性、消化系統(tǒng)毒性及神經系統(tǒng)毒性發(fā)生率分別為10.4%、47.9%、14.6%,與對照組的16.7%、52.1%、18.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48,%)
乳腺導管內癌伴微小浸潤于1982年首次被提出,微浸潤主要是指乳腺小葉間的間質中出現(xiàn)一處或多處離散且呈小灶浸潤性生長的腫瘤,并以非浸潤灶為主[8~10]。盡管WHO提出該名稱,但因微浸潤性癌的定義及診斷標準未統(tǒng)一而未將其列為獨立疾病[11]。隨著人們對乳腺癌疾病的不斷研究與認識,越來越多的早期乳腺癌被檢出;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快速進步,乳腺導管內癌伴微小浸潤在乳腺癌中的比例也不斷增加,但比例依然較低,僅1.0%左右[12]。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乳腺導管內癌伴微小浸潤,同時術后輔以化療、放療、內分泌及生物靶向治療等。臨床治療乳腺癌患者常采用蒽環(huán)類藥物,且在早期乳腺癌術后輔助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對改善患者預后也起到關鍵作用。CEF與CTF方案是臨床乳腺癌術后常見化療輔助方案,且取得明顯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無病生存期、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觀察組血液系統(tǒng)毒性、心臟毒性及皮膚黏膜損傷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兩組生殖系統(tǒng)毒性、消化系統(tǒng)毒性及神經系統(tǒng)毒性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CEF與CTF方案方案化療效果相當,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CEF化療方案更低,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耐受性[13]。本研究兩組化療方案中均采用蒽環(huán)類藥物,但觀察組采用CEF方案化療時使用表阿霉素較CTF化療方案中吡喃阿霉素毒性低,因此可減輕對患者的影響。對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皮膚黏膜損傷,尤其是心臟疾病者應首選CEF化療方案。另外,表阿霉素臨床治療效果與其藥物劑量相關,因此治療時該藥物劑量變化較大;而吡喃阿霉素增加劑量并不能提高臨床效果,甚至增加患者不良反應,所以采用CEF化療方案更安全[14,15]。
綜上所述,采用CEF方案輔助治療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患者與CTF方案療效相當,但前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因此具有較高安全性。所以,在選擇化療方案時應從化療治療安全性出發(fā),可選擇不良反應較低的CEF方案化療,從而增加患者治療耐受性,以更好地改善其生活質量。但本研究時間短且收集樣本數(shù)量小,同時對兩組患者治療費用未進行比較與分析,所以為得出更為準確的數(shù)據(jù)還需進一步研究。
[1] 徐明,葉輝,葉曼娜,等.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的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5,22(2):224-227.
[2] 曾濤,曾燕,陶爽,等.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臨床病理特點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6,38(4):311-314.
[3] 孫琳,楊順實,田青青,等.乳腺導管內癌及其微浸潤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及病理特征[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5,31(5):394-397.
[4] 崔寧.乳腺導管內癌的手術方式和臨床特點及其預后[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9):688-691.
[5] 馮愛強,李慶輝,張彥武,等.乳腺導管原位癌伴微浸潤的預后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5,55(37):66-68.
[6] 原麗科,李文萍,余海云,等.乳腺導管內癌伴微浸潤61例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8):616-619.
[7] 席春芳,高潤芳,張亞芬,等.乳腺導管內癌的臨床診治特點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17):2073-2075.
[8] 陸穎,黃海欣,李桂生,等.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后程同步放化療及序貫治療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11):854-857.
[9] 許浩,王家勝,楊恒,等.乳腺導管內癌單純保乳手術治療與術后加用放療對腫瘤復發(fā)的影響Meta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30):3539-3543.
[10] 李春艷,侯國芳,張晟,等.乳腺導管內癌治療方式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963-966.
[11] 林曼,郭豐麗,魏麗娟,等.430例乳腺導管內癌臨床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3,28(11):857-860.
[12] 尤唱,宋三泰,吳世凱,等.乳腺導管內癌及浸潤≤1厘米N0M0的各期乳腺癌臨床觀察[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4):269-272.
[13] 黃少丹,馬宏民,魏燕,等.乳腺導管內癌微浸潤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3,34(3):467-469.
[14] 梁建雄,陳璐,李捷飛,等.纖維乳腺導管內窺鏡在乳腺導管占位性病變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醫(yī)學,2015,37(7):1008-1009.
[15] 李倩,周宇紅,莊榮源,等.氟維司群聯(lián)合VP16治療多線后晚期乳腺癌1例[J].中國癌癥雜志,2014,24(1):73-76.
朱華(E-mail: 57340598@qq.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10.022
R737.9
B
1002-266X(2017)10-0065-02
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