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
初中語文,是初中課程中的基礎學科,學好這門學科,才能為其他的基礎學科學習提供有效的保障,語文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對智力的開發(fā),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閱讀是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科學合理的閱讀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只有多閱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可以在課外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書籍,給學生推薦的書籍要能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需要教師有大量的閱讀經驗,能知道什么樣的書籍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例如:在課堂中穿插一些經典故事給學生,可以講我國的四大名著,也可以講國外的經典著作,可以是一些啟發(fā)性的小故事,一次不要講太多,要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故事的高潮段一筆帶過,告訴學生想要知道就在課外自主地閱讀這些書籍。
二、利用好課本中的文本材料
合理的使用語文教材可以大大地提高語文的學習能力。如何利用好語文的教材,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基礎。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離不開文本資料,它是最直接的信息來源。也是知識點的載體,師生互動的橋梁。書本的知識點都是學者們通過長年累月的教學經驗所組織、加工出來的產物。它的形式從體系上來說是趨于合理的,是能適合形式的學習習慣來改編的,教師要借助教科書,在配合當時的課堂實際情況,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來表達和補充知識點給學生。
三、使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只能放在課外展開,開始要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使閱讀時間和閱讀范圍得到保障,要使用一切手法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如創(chuàng)建個圖書角,讓每個中學生都帶幾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所有的書集中在一起,再選出圖書管理員負責借書還書,這樣使資源得到了共享,大家輪流看,書目的范圍更廣,中學生選擇的余地更大。其次是保證充足的閱讀時間,讓他們天天讀,課課讀,只有長期堅持才能養(yǎng)成自覺閱讀的好習慣。其次,要注重積累。積累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閱讀積累,讀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馬上摘抄并書寫心得體會。不要限制中學生的讀書筆記應該寫什么,不應該寫什么,要讓中學生自由發(fā)揮、隨意涂鴉,這樣才能使他們靈動的思維在“學海”與“書山”之間自由地翱翔,從而培養(yǎng)對課外閱讀的興趣,直至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注重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
只有調動起學生的頭腦、眼睛、手,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有成效,在閱讀的過程中,在學會記錄筆記,讀書要沉浸在書本的故事中,要展開想象,才能體會到書本的情景。學生做的不單單只是摘抄筆記,死記硬背名言名句,之所以要閱讀是要學會如何運用語言這門工具。學生通過背誦來訓練自我的記憶力,還要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到語言工具。教師要教導學生學會精讀,閱讀要先總覽全文,然后在重新細讀一遍,最后再復讀一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特別是細讀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要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幫助閱讀,如使用不同的記號來幫助記憶,遇到喜歡的句子段落可以摘抄下來或者背誦下來,復讀的時候在慢慢地品味和反思。復讀完后還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讀書筆記,把讀后的感覺,想法和反思都總結下來。訓練學生閱讀要先訓練學生對書本的整體感覺,然后在分層分段的細讀慢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習慣,想要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就要通過朗讀來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層次,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才能體會到文學大家想表達的東西,特別是文言文,只有朗讀順了才能理解和背誦中國的文學精華,使這些精華變成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在實際運用中,才能信手拈來。
五、創(chuàng)建學習情境
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就要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顯著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都需要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設立教學環(huán)境,這種方法適應整個中學的語文教學工作。要從各個方面下手,教師的教學一定要學會運用情景設立的方法,特別是在學習新課的時候,可以先設立符合書本中所描述的情景,特別是散文、記事性的文章,使學生沉浸在情景中,在這種氛圍里學習文章,這樣能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想要教學的知識點,教師要注重師生的關系,多和學生進行互動,當課堂中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教師要及時制止,但也要運用好方式方法,如學生上課講話,走神或者睡覺等,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走動引起學生注意,不僅可以提醒學生注意,還不用破壞課堂氣氛。(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澗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