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玉
摘要:隨著“核心素養(yǎng)”一詞在教育部發(fā)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被提出,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逐漸成為深化課程改革、落實育人目標的關鍵詞,為教育界所共同關注。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理解,課堂中將如何重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這些都是當下語文課堂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語言能力;人文修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古今詩話》中有言:“四人探驪,子先獲珠,所余麟角,何用!”說得是元稹、劉禹錫、韋莊到白居易家作客,席間以懷古為題,四人各賦詩一首,夢得憑《西塞山懷古》拔得頭籌,其余三人便有此感慨,強調其詩文創(chuàng)作抓住關鍵,獲得最后價值之物。如果把這個典故用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上,我想這“珠”非“核心素養(yǎng)”莫屬。隨著“核心素養(yǎng)”一詞在教育部發(fā)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被提出,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逐漸成為深化課程改革、落實育人目標的關鍵詞,為教育界所共同關注。
那么何為“核心素養(yǎng)”呢?《說文解字》中曰:“素,白致曾也?!奔窗咨?,強調其本色;又有《昭明文選》“如彼梓材,弗勤丹漆,雖勞樸斫,終負素質”即本來的生性、品質,強調其本質。如此,“素”當指先天的遺傳,本性特質。而“養(yǎng)”則強調后天的培養(yǎng)、修養(yǎng)、通過教育而形成的能力學養(yǎng)。在“素養(yǎng)”之前加“核心”,當是指學生必須具備的,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的品格和能力。如此“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關于語文學習應用能力的最本質、最重要的素養(yǎng)?!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將之概括為: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四個方面。如果再進一步概括,則可以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yǎng)兩個方面,即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言能力,當是指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理解運用語文的能力強,則文本閱讀理解相對輕松,說話能言善道、寫作筆底生花,表達有條理、思維有深度。而反之,則可能對語言文字理解能力薄弱、說話顛三倒四、寫作病句連篇,條理紊亂,思想膚淺。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紊亂最終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表述不清。
人文修養(yǎng)最基本的可以體現(xiàn)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即對語文的情感態(tài)度和基本的價值判斷。正如奴隸造不出金字塔,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和熱愛,從某種程度上也就失去了語文學習的動力、失去了生長、失去了底蘊,修養(yǎng)自是無從談起。同時,若沒有基本的價值判斷,最終也將導致學生是非不辨、好壞不分,如此人文修養(yǎng)又何從提升。
其次,是審美趣味。朱光潛《美學》中說人的感知能力有強弱,感知能力強的人領略能力也強,而領略能力直接關乎審美趣味,一個人審美趣味高了,其想象力、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自然就有了基礎。誠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對于美的理解和評判卻因人而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需要的就是練就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甚而創(chuàng)造美的的慧眼。
第三,是文化底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所謂“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文化底蘊當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在體現(xiàn)。無論是經典詩詞地熏陶,還是優(yōu)秀名著地研讀,抑或是豐富的文史哲知識的拓展,都能內化為文化底蘊,滋養(yǎng)心靈,外顯為氣質,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無論是語言能力還是人文素養(yǎng),最終該如何落實到語文教學中呢?
首先應該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積累,遵循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
摩天大廈固然雄偉,然而亦是由一磚一瓦建成。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語文能力何以形成?從字到詞到句到篇,語文教學強調積累的重要性。然而這并非是說抓住了零散的知識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得以形成。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對閱讀方法的掌握度,都需要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那么,這就首先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對教科書要潛心研讀。當然,這種讀不是泛泛而論。以蘇教版必修教材為例,讀《江南的冬景》時可以側重關注景物描寫的各種方法;讀《老王》的時候可以側重人物描寫的方法,讀《品質》時強調對比;讀《我心歸去》時強調渲染……如此,將這些知識構成體系,學生才能形成扎實的基礎知識體系。否則,盲目地將課堂變成解題的戰(zhàn)場,那么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最終將變成空中樓閣。
其次,課堂要有梯度,重視思考。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的培養(yǎng)、更需要教師的保護。課堂知識無論是過難還是過易,都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故而,應該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桃”的快樂和滿足。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痹谶@個過程中,學生難免出錯。但是這樣的“錯”非常寶貴,這是學生的思考,亦是課堂最鮮活的生成。教室是出錯的地方,鼓勵學生經過思考、探索后得出結論,這個過程就是思維形成的過程。學生也只有不斷地在課堂上經過思維訓練,才能形成自己的語文能力,加深自己的語文積累,逐漸修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其次,整合課內外知識,形成主題閱讀。蘇教版語文必修教材本就是按板塊組成,“向青春舉杯”“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月是故鄉(xiāng)明”……每一個板塊就是一個主題閱讀。學生可以在板塊內就某一個主題的內容獲得各個層面的理解。形成對這一主題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可以課本為基點,對各層面的內容進行挖掘拓展,將之作為課后延伸。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體系。如此,無論是從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的深刻性,還是學生自我對知識的探索的欲望,都無疑是遞給學生一根“拐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或許回到語文最本質的素養(yǎng)上,才是對語文課堂的最好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