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闞積香 郭仕峰
·論著·
DC-CIK生物療法聯(lián)合索拉非尼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療效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劉永 闞積香 郭仕峰
DC-CIK;索拉非尼;原發(fā)性肝癌;免疫功能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是我國常見的腫瘤之一,由多種因素引起,具有病程短、起病隱匿等特點,而且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病死率高,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原發(fā)性肝癌治療主要是手術法,但該法預后差、復發(fā)率高,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生物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后的一種新型腫瘤治療方法,具有殺瘤譜廣、殺瘤活性高等優(yōu)勢,已成為研究的熱點。目前多采用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inducedkiuer,CIK)、體內(nèi)回輸突狀細胞(dendriticcell,DC)等生物治療腫瘤。索拉非尼是一種多靶點靶向治療腫瘤的新藥,為VEGF及其受體的多激酶抑制劑,能夠抑制腫瘤的復發(fā)和轉(zhuǎn)移,提高肝癌的遠期治療效果[1,2]。研究發(fā)現(xiàn)索拉非尼聯(lián)合多種治療手段的綜合治療模式可提高晚期肝癌的療效[3],但關于DC-CIK生物療法聯(lián)合索拉非尼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DC-CIK生物療法聯(lián)合索拉非尼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到本院腫瘤科就診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所有患者經(jīng)影像學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參照《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對照組男27例,女12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49.6±8.7)歲;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8例,合并門靜脈高壓11例;患者肝功能分級均為Child-A級,甲胎蛋白(AFP)<5μg/ml者2例,<400μg/ml者24例,≥400μg/ml者13例。觀察組包括男30例,女9例;年齡31~80歲,平均年齡(51.9±9.6)歲。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7例,合并門靜脈高壓12例;患者肝功能分級均為Child-A級,甲胎蛋白(AFP)<5μg/ml者4例,<400μg/ml者25例,≥400μg/ml者1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比、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診斷為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②能持續(xù)口服索拉非尼3個月以上;③未使用激素類藥物和免疫抑制劑。
1.2.2 排除標準:①轉(zhuǎn)移性肝癌;②嚴重功能腎衰竭、糖尿病等。
1.3 方法
1.3.1 CIK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根據(jù)磁共振顯像結(jié)果確定腫瘤的大小,采集患者外周血,抗凝處理后,血細胞分離機(CS3000)分離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后,再加入淋巴細胞分層液,梯度離心,PBS緩沖液洗3次,進一步分離純化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純度≥90%,數(shù)量1×108~3×108)。血細胞計數(shù)后,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1×106/ml,接種到含有1 000 U/ml rh-干擾素的無血清培養(yǎng)液中,第2天向培養(yǎng)液中分別加入50 μg/ml CD3單抗、100 U/ml IL-2,每隔2~3 d換1次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20 d。每周測2次白細胞增殖率,當陽性細胞達到85%進行細胞治療。
1.3.2 DC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將獲得的外周血單核細胞移至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2 h,使其貼壁,后棄去上清,加入無血清的培養(yǎng)基,加入100 ng/ml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500 U/ml IL-4,37℃、5%CO2培養(yǎng),第5天加入500 U/ml rh-干擾素,第7天收集懸浮的DC,無菌檢驗合格后,進行細胞治療。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索拉非尼(德國Bayer Pharma AG,注冊證號H20130137)治療,飯前口服0.4 g/次,2次/d,4周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間隔2周以上回輸CIK細胞和DC細胞,每周2~3次,每次回輸CIK細胞1×1010~1×1012個,DC細胞1×109~1×1010個,4周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2.1 DC-CIK細胞培養(yǎng)結(jié)果 DC-CIK細胞1~3 d增殖較慢,處于潛伏期,4~6 d增殖較快,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8 d以后細胞數(shù)目趨于穩(wěn)定。DC-CIK細胞比單純CIK細胞的增殖速度更快,培養(yǎng)至第25天時DC-CIK細胞的增殖倍數(shù)為1 300,CIK細胞的增殖倍數(shù)為150。
2.2 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腫瘤總緩解率(48.71%)顯著高于對照組(23.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病情緩解情況 n=39,例(%)
注: 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免疫指標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2組治療后比較t值P值CD+342.13±7.6941.65±7.5244.56±8.2470.96±9.63*#13.0080.000CD+422.87±3.1323.14±3.1125.61±3.7836.58±8.03*#7.7190.000CD+821.25±2.1620.47±2.3623.41±2.3429.23±3.12*#9.3190.000CD+4/CD+81.08±0.121.04±0.151.05±0.131.24±0.16*#5.7560.000CD+165.41±0.395.76±0.456.14±0.7110.24±1.13*#14.5060.000CD+5623.68±2.3424.02±3.2726.10±3.8930.25±5.41*#3.8890.000
注: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低熱5例,發(fā)生高熱3例,持續(xù)時間3~6h,自行消退,發(fā)生皮疹10例,發(fā)生惡心、嘔吐4例。對照組患者發(fā)生低熱3例,發(fā)生高熱2例,自行消退,發(fā)生皮疹7例,發(fā)生惡心、嘔吐5例,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LC作為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惡性疾病。由于PLC發(fā)病較隱匿,患者初期并無任何不適感,且相關癥狀易被忽視,而當患者覺察機體有不適癥狀時,多數(shù)已
進入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抑制,其免疫調(diào)節(jié)機制紊亂,并以疼痛、乏力、腹水、食欲不振等為臨床主要表現(xiàn)[5]。同時,免疫應答及啟動應答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而肝切除等手術治療并不能達到滿意效果,隨著免疫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技術的不斷成熟,PLC治療方法也從單一手術或藥物治療逐漸發(fā)展為多模式聯(lián)合治療,DC與CIK生物療法聯(lián)合索拉非尼等抗腫瘤藥物為PLC患者提供了新的腫瘤治療途徑,該療法可通過生物技術與生物反應調(diào)節(jié)劑,向腫瘤患者體內(nèi)回輸免疫細胞,增強其自身免疫功能,并最終達到抑制及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6]。DC-CIK療法通過向腫瘤患者體內(nèi)回輸免疫細胞,使機體的免疫力增強,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DC是人體內(nèi)抗原呈遞細胞,通過識別、處理抗原來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CIK細胞是腫瘤殺傷細胞,主要通過自身細胞毒性及細胞因子來發(fā)揮抗腫瘤作用。DC-CIK共同培養(yǎng)時,能增強CIK細胞的增殖能力、殺傷活性以及DK的功能,從而提高治療效果[6]。索拉非尼與傳統(tǒng)治療腫瘤的不同,主要作用是控制藥物生長,可以實現(xiàn)患者的“帶瘤生存”[7]。
綜上所述,采用DC-CIK生物療法聯(lián)合索拉非尼治療,能提高FLC患者的免疫功能,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可以控制,但由于本研究所選病例數(shù)量及療效觀察時間有限,存在一定不足,對于如何建立更規(guī)范有效的DC-CIK生物療法以及與索拉非尼治療相匹配的方案,以降低FLC患者治療費用,進一步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提高生活質(zhì)量,仍是臨床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張惠潔, 郭衛(wèi)東, 屈振杰.TACE聯(lián)合索拉菲尼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療效觀察及血清VEGF、bFGF水平的變化.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5,23:3164-3168.
2 秦一卓. 索拉非尼結(jié)構(gòu)類似物1122-37的抗癌活性及機制研究.山東大學學報,2014,49:115-117.
3 夏鋒, 孫振凱,馬寬生,等. 基于索拉非尼的聯(lián)合治療對晚期肝癌的療效觀察.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365-367.
4LepageC,CapocacciaR,HacklM,etal.Survivalinpatientswithprimarylivercancer,gallbladderandextrahepaticbiliarytractcancerandpancreaticcancerinEurope1999-2007:ResultsofEUROCARE-5..EuropeanJournalofCancer,2015,51:2169-2178.
5 李建旺, 彭大為, 黃春珍,等. 自體CIK細胞及DC細胞聯(lián)合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肝癌的臨床觀察.實用癌癥雜志,2011,26:459-461.
6 艾麗梅, 宋盈盈, 蘇榮英.DC-CIK細胞體外抗白血病K562細胞的免疫效應.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1,24:1168-1170.
7 孫恒, 韓文杰. 索拉非尼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療效的研究分析.實用癌癥雜志,2014,29: 442-444.
8LeungT,YamJ,ChanLK,etal.Deletedinlivercancer2suppressescellgrowthviatheregulationoftheRaf-1/ERK1/2/p70S6Ksignallingpathway.LiverInternational,2010,30:1315-1323.
9BeljanskiV,KnaakC,YanZ,etal.Combinedanticancereffectsofsphingosinekinaseinhibitorsandsorafenib.InvestigationalNewDrugs,2011,29:1132-42.
10 覃英容, 林源, 莫顯偉,等.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細胞免疫功能狀況與復發(fā)的相關性.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13,5:235-238.
11 艾月琴,趙華,江龍委,等. 自體DC-CIK細胞聯(lián)合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腎癌的臨床效果.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157-160.
12 邱輝,張俊萍,韓亞萍,等.DC-CIK與CIK體外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當代醫(yī)學,2013,19:21-23.
10.3969/j.issn.1002-7386.2017.08.033
276400 山東省沂水縣人民醫(yī)院(劉永、闞積香);山東省沂水中心醫(yī)院(郭仕峰)
R
A
1002-7386(2017)08-1234-03
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