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地球的碳酸鹽巖地層經歷抬升、溶蝕和斷裂之后,留下了許多縱橫交錯,深刻見骨的“疤痕”,似被刀劍劃過,似被巨斧劈開,似被萬劍穿心,無奇不有,形態(tài)各異。這些“疤痕”被科學家們命名為“巖溶地貌”,在國外則稱作“Karst”(喀斯特)地貌,是以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命名。
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qū),尤其是貴州省,號稱“世界喀斯特王國”。峰叢林立,溝壑縱橫的地貌演繹出了今天西南大地上一道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如詩如畫的荔波大小七孔;氣勢磅礴,宏大壯闊的萬峰林和萬峰湖;堪稱鬼斧神工,自然造化的峰林絕品,擁有著大地母親和生命之源之稱的雙乳峰;以地縫嶂谷、群瀑橫飛而著稱,以景觀雄、奇、險、峻而成名的馬嶺河峽谷;素有“水簾洞內觀日落,云蒸霞蔚沐蒼生”的黃果樹瀑布……
“世界喀斯特王國”中有幾種典型的“疤痕”在國內外享有著極高的贊譽。第一種叫做斷陷盆地,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南部和云南東北部。它是由于巖層之間的斷塊下沉形成,多數呈現狹長的條狀,斷崖陡峻。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斷陷盆地積水形成湖泊,有的因河流的堆積作用而被河流的沖積物所填充,形成被群山環(huán)繞的沖積、湖積、洪積平原,集雄、奇、險、秀為一體。第二種稱為峰叢洼地,主要分布于廣西西北和云貴高原邊緣以及紅水河、南盤江、北盤江流域。它主要是以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由塔狀、錐狀溶峰組成的峰叢,峰叢間有溶蝕洼地或溶蝕漏斗。第三種稱為峰林平原,主要分布于廣西桂林、陽朔等地,山峰高度一般為100~200米,多以塔狀或堡壘狀聳立在平原上,表面有石芽和溶溝等微形態(tài)峰林。第四種稱為巖溶槽谷,主要分布于貴州印江和重慶等少數地區(qū),是指有流水作用參與形成的長條狀溶蝕洼地,多成U形谷狀。最后一種稱為巖溶峽谷,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北部,與一般中山峽谷相似,相對高差為500~1000米。
這些鐫刻在我國西南大地上的“疤痕”不但編織出了“喀斯特王國”的秀麗風景,也記錄下了地球演化的滄桑歷史。讓我們一起通過這些美麗的外表,捕捉大地母親過去的點點滴滴! (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