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川真由美
只要對別人有所期待,你就會陷入“現(xiàn)實”與“期待”的落差,受焦躁不安的情緒所苦;而且不管哪一種情緒,都只會消耗你的能量。價值觀的框架就算不是沉重的負(fù)擔(dān),也是心靈的包袱,使人活得辛苦。為了自己,更應(yīng)清楚了解“別人不照你的想法做事,是很正常的?!比绱恕敖邮墁F(xiàn)實”,心靈的包袱才會減輕。
想做“好人”的人:討好別人,只會削減心靈的能量
明明自己的工作已經(jīng)堆積如山,卻沒辦法拒絕別人的請托,只好照單全收。盡管自己的工作量已經(jīng)不勝負(fù)荷,仍然拉不下臉拒絕。結(jié)果,與其說是生對方的氣,倒不如說:“為什么倒霉的都是我!”落入自我厭惡與疲勞的雙重壓力中。
這種類型的人希望自己是萬人迷,大家都愛他。盡管總是帶著微笑討好大家,內(nèi)心深處卻有種遭到掏空的感覺。為了配合身邊的人,壓抑自我。這一點在不知不覺中變成沉重的負(fù)擔(dān),于是他開始覺得“大家都不了解我”,甚至感到自己毫無價值。
“對不起,今天不行?!睘槭裁次覀冞B這么簡單的話都說不出口?
因為我們舍棄不掉“做個好人”“做個溫柔的人”這種包袱。
“人家都特地來拜托我了”“對方也很慘呢”“假如我拒絕,那人一定會很失望吧”,總之把對方擺在比自己優(yōu)先的位置。
然后,理所當(dāng)然的認(rèn)為,自己在周圍的人心目中是個“好人”。
其實,你內(nèi)心深處害怕的并非“是不是好人”,而是“不想讓別人討厭”。
仔細(xì)想一想,你或許并非抱持“為別人著想”那么單純的念頭;而是“害怕萬一拒絕,就會遭人討厭,只好忍耐接受對方請托”的心情,選擇了“自我犧牲”吧。
你想要討好的不是別人,是你自己。能夠拒絕與無法拒絕,也都是一種選擇。既然是你的選擇,就要負(fù)起責(zé)任。
想著“不希望遭人討厭”而采取行動,與“萬一別人討厭我怎么辦”之間并沒有絕對的關(guān)系。如果拒絕就遭到討厭,那是對方的問題,你也沒轍。倘使不說清楚自己的想法,只會讓周圍的人更焦慮罷了。
希望你能跟身邊的人建立更真誠的關(guān)系,當(dāng)你要拒絕時,請以“事實上……”“真的……”做開場白吧,這樣會讓對方打開心胸,理解你拒絕的緣由。
期待別人的人:只有接受現(xiàn)實,心靈的包袱才會變輕
有一次到餐廳吃飯,打工的服務(wù)生送錯了菜。我們要求換菜,這時年輕的男服務(wù)生說:“請稍等一下?!被仡^去問廚房,對我們說:“你們點的菜賣光了?!睕]法子,只好點別的菜。問他:“大概要等多久?”他又回廚房去問,答復(fù):“大概15分鐘?!蓖械呐笥呀乖昶饋?,“去把你們店長叫來!”然后,“你們送錯了菜,難道連最基本的道歉都沒有?沒有的東西就不要放在菜單上?。∵€要我們再等那么久!”狠狠發(fā)了一頓牢騷。
這么說,對朋友有些不好意思??墒牵乙稽c也不會感覺失望或焦躁。
為什么?因為這種情形在國外的餐廳層出不窮,“打工的服務(wù)生難免出錯?!薄懊考也蛷d都有可能已經(jīng)賣光某道菜,或者要等很久才出菜。”我原本就不抱任何期待;反倒是如果店長請喝飲料的話,還會感動個老半天呢。
朋友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服務(wù)質(zhì)量的基準(zhǔn),因此期待值很高。
在日本,公交車若遲到5分鐘,你就會覺得“好慢”!可是在國外就算遲到十幾、20分鐘,你也認(rèn)為“這很正?!?。這是期待值不同的緣故。
不過,其實我以前也曾經(jīng)有過生氣焦躁的經(jīng)驗。在工作上,對屬下大發(fā)脾氣:“怎么連這么一點小事都做不好!”對公司則氣惱:“為什么不重視員工?”不好意思的是,就連跟男朋友也常說:“為什么不能為我著想?”不知吵過多少次架。
那是因為有“想要……”的期望,就會產(chǎn)生“為什么不能給我……”的憤怒??墒菑娦邪褎e人套入自己的價值觀框架,稍不如意,立刻勃然大怒,這種做法一點也不成熟。
只要對別人有所期待,你就會陷入“現(xiàn)實”與“期待”的落差,受焦躁不安的情緒所苦;而且不管哪一種情緒,都只會消耗你的能量。價值觀的框架就算不是沉重的負(fù)擔(dān),也是心靈的包袱,使人活得辛苦。為了自己,更應(yīng)清楚了解“別人不照你的想法做事,是很正常的”。而且世間就是因為自己和別人各有千秋,才格外有趣。只有單純的“接受現(xiàn)實”,心靈的包袱才會變輕。
自己的“期待”,要從“現(xiàn)實面”加以考慮,才是真的期待。不要企圖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也就是說,對別人不抱任何期待,而是期待自己的心變?nèi)彳洝?/p>
活在別人的世界里,你將永遠(yuǎn)無法消除不滿的情緒
說實話,我從小就很會爬樹。不只是會,而是擅長,非常擅長。
我喜歡爬上樹,遠(yuǎn)眺風(fēng)景,因此只要看到可以爬的樹,就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爬上去。
上小學(xué)之后,我打算挑戰(zhàn)所有校內(nèi)及附近的樹。級任導(dǎo)師給我取了個綽號,叫“0.8”?!?.8”的日文發(fā)音近似“御轉(zhuǎn)婆”,也就是“野丫頭”的意思。老師說:“你啊!是學(xué)校里最野的丫頭?!蔽倚睦锖玫靡?,還想爬上任何人都沒爬過的高樹,打敗高年級的男生,好證明自己的存在,不負(fù)“野丫頭”的封號。
可是旁邊的女生紛紛說:“爬那么高不害怕嗎?”“掉下來會受傷喲!”“我絕對做不來。”她們用怪異的眼神看著我,我也漸漸覺得“像個女孩子比較好”“想跟大家一樣”。
之后有一天,我爬上樹后,忽然想著:“我也會從樹上掉下來吧?”結(jié)果那一瞬間,我果真頭朝下、倒栽蔥地摔了下來。
不可思議的是,從樹上掉下來以后,我反而松了口氣。那是“我跟別人一樣”的安心。之后我不再爬樹,開始跟其他女孩兒一樣玩跳繩、打彈珠,但我也很不開心。因為我一點也不擅長,只能悄悄躲在女生堆里而已。
長大以后,現(xiàn)在的我知道怎么生活,才不會浪費精力。
假如要給當(dāng)時的我一點建議的話,我會說:“每個人都不一樣,不要恐懼孤獨,暢快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p>
如果受既定且刻板的印象束縛,就無法自由的想象與行動。
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會漸漸不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會漸漸不安。不管選擇哪一個,都無法十全十美。
我在這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依附別人過日子,你將永遠(yuǎn)無法消除不滿的情緒;可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那種不安卻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消除。換句話說,你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提高、發(fā)揮能量,盡你最大的能力,就算不“變成”其他東西,至少可以“恢復(fù)”本來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