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 劉詠蓮
摘要:由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建華先生所著的《后現代音樂教育學》從文化人類學、全球性視角出發(fā),對"現代"與"后現代""工業(yè)"與"后工業(yè)"等音樂教育發(fā)展的社會背景做了歷時的梳理,從共時的角度跨學科、跨文化地對構建適合中國的后現代音樂教育學提供了多觀點的理論支撐,彰顯了作者廣博的學術視野和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本文在對該書邏輯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筆者關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地方音樂文化傳承以及課程設置方面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后現代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025-03
一、本書的邏輯框架
(一)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的性質界定
后現代音樂教育學是邊緣的、差異的、現象的、解釋的和生態(tài)的音樂教育學,并以后現代哲學、哲學解釋學、現象學為學科基礎。
(二)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的時代背景及國際發(fā)展
1.音樂教育學科思考的背景:工業(yè)社會以擁有生產工具為權重,以工業(yè)為主軸,以工業(yè)制造業(yè)、歐洲資本主義、理性主義為標志,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和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動,文化商品化導致了“文化工業(yè)”的出現,文化工業(yè)是工具理性的代表,使藝術和文化趨同,導致了大眾的異化,由此進入后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以擁有信息和信息科技為重心,以資訊為主軸,以跨國資本主義或全球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以及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為特征①。全球化導致的文化趨同和文化霸權和現代主義的一體化世界觀在某種程度上有一致性,因而需要后現代主義進行批判;2.美、德后工業(yè)社會中的音樂教育:之所以將美、德兩國的后工業(yè)社會音樂教育單獨舉例,是由于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后工業(yè)社會的國家,也是最先提出多元文化概念的國家,而德國是較早認識到工業(yè)社會給音樂教育帶來一系列危機的國家之一,因而具有借鑒意義;3.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馬薩諸塞州召開的唐哥伍德會議內容介紹。該宣言以“后工業(yè)時期的音樂教育”為議題,商定了八項決議;其中“所有時期各種風格、形式和文化的音樂都應歸入課程”②實際上正式提出了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目標。
(三)后現代學科與音樂各分支學科的關系
后現代宇宙觀、后現代哲學、后現代美學、后現代心理學、后現代人類學和后現代教育學對西方機械的、技術理性的、普遍客觀的、文化無涉中立的現代性進行了批判和質疑,而東方有機的、生態(tài)的、差異共存的、文化情境整體的觀念與后現代觀念的轉向趨勢一致,由此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當前中國音樂教育以西方音樂教育學理論為基礎,造成了對自然生態(tài)音樂、生活世界音樂和非控制的音樂的壓迫③。作者呼吁中國音樂教育學需要深刻認識傳統(tǒng)音樂教育學同一性和現代性的悖論,實現文化和學科的轉型。
(四)后現代音樂教育學思想家及后現代音樂教育思想
對雷默、羅伯特·沃克、布萊金、內特爾、克萊南和埃利奧特等后現代音樂教育思想家的觀念梳理,通過對他們音樂教育思想的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三點共性:1.重視即興,強調音樂實踐活動不只是演奏和演唱;2.重視理解過程,文化和語境的作用,重視生活經驗;3.由于文化是多元的,那么由文化界定的音樂必然是多元的,音樂教育也由此是多元的。
(五)對當前音樂教育審美的、開發(fā)的、學科教育學的、物理學的現代范式批判及文化哲學的、理解的、現象學教育學的、生物學的后現代范式轉換
作者通過多學科多視角的剖析為我們構建了新的音樂教育學理論框架:人類社會已經從“技術興趣”課程為代表的大工業(yè)化時代邁向以“理解興趣”課程為代表的信息社會時代,工業(yè)化制造時代只注重“音樂作品”生產,唯科學是圖,忽視人的生活世界,這些危機的日益暴露最后導致了工業(yè)社會永恒的終結;信息產業(yè)時代要求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作、對話、將人置于整個生活世界考察,而不是僅限于狹小的“音樂技術”或“審美”世界的理解,在“主客合一”的視閾中理解他人的理解,才能產生新的有價值的信息。此外,作者以南京師范大學為個案,在哲學、教育學、音樂文化學的基礎上自制了音樂教育理論碩士研究生的后現代課程范式,以討論、對話、交流、問答等為教學形式。教學相長,為高校音樂教育理論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最后作者將中國音樂教育置于全球化視野下思考,提出高等教育與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進步相比還存在觀念及課程設置滯后的問題,應主動投身于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主潮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二、全球化視野,本土化發(fā)展
縱觀全文,作者反復強調建立在西方科學基礎主義上的西方音樂科學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其局限,而中國音樂教育自20世紀以來一直以西方音樂教育為“模子”建立學習目標,喪失對音樂學習的文化目的和意義的思考。呼吁當今國民音樂教育應當轉向以文化理解為目標的、高度信息化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而不是高度音樂技能化的工業(yè)文明審美的音樂教育。
在人類已經邁向信息社會的今天,權力斗爭可能日漸集中在知識的分配與掌握上,但筆者認為,地方化才是保衛(wèi)未來的途徑,用教育去喚醒人們的文化身份認同,用教育去搖動人們長期以來被西方中心論和自我殖民束縛的牢籠,用教育去重建人們對自我文化的尊重更加重要。
三、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地方音樂傳承的思考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發(fā)達國家都建立了全球音樂文化視野,信息化帶來的教育全球化趨勢已無可避免。在這樣的觀念轉變下,就需要我們用生態(tài)的、延續(xù)的、發(fā)展的和整體的觀點去看待文化,既尊重教育信息化的復雜性,又尊重音樂文化的整體性。在語言、地域、社會等環(huán)境中去關注地方音樂,將生態(tài)學的相關理論融入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fā)中,從而提高對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隨著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流行音樂、電子音樂、世界音樂使傳統(tǒng)音樂的地位日漸式微;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要求我們以差異共存,同在而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音樂,與世界音樂實現平等對話,這就要求我們要建立起對自我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主動擔當起中“復魅”傳統(tǒng)音樂的話語權的責任,同時注重保持傳統(tǒng)音樂在與世界音樂交流中的正宗性。
進一步說,要強化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身份認同,走好中華民族文化與文明的現代發(fā)展之路。從繼續(xù)扎實我國的經濟、政治甚至軍事實力,改善并維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做起,讓我們的國民真正地從內心對國家各部分滿意,以身為中華兒女自豪。
要增強國民的地方文化身份意識,實現文化自覺,喚起他們的地方文化憂患意識。學校應當以地方文化為基點,做好鄉(xiāng)土本位教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地方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在城鎮(zhèn)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文化族群可能因為生活所迫或家庭因素分散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但血緣、地緣和業(yè)緣將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喚醒他們內心深處對所屬地文化的身份認同感。
傳統(tǒng)音樂在校園中的課程設置應當讓學生樹立文化認同。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認同只有在與異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才會產生和加固,因此課程設置應當讓學生認識到世界多元的音樂文化,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才會對自我的文化身份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此外,地方音樂文化的課程教學應置于歷史和文化的整體語境中進行,既要從歷史觀出發(fā)對地方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有完整把握,又需要從地域和族群身份等視角對其多元認同進行分別觀察。要摒棄原有的以西方音樂體系的基礎課程來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服務④的民族附加模式,而是在大學科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重建文化音樂的概念。
對于要自覺保護和傳承地方音樂文化的當地居民來說,重要的是對他們所負責的對象建立自信:堅信地方音樂的未來發(fā)展是光明的、長期性的、可持續(xù)的。有了這樣的自信,身為傳承者的參與感便會增強,想要主動保護和傳承家鄉(xiāng)音樂的勁頭也愈盛。在這樣對本土文化自覺和自信的觀念背后,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認可的支撐。如果說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傳承這株參天大樹上一根粗壯的分支,那么本土文化就是這根粗壯分支上強有力的枝丫。傳統(tǒng)儀式賦予現代社會的意義是鄉(xiāng)土社會對秩序和倫理的認可。因此地方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當地居民對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與認可、自信與自覺。這就需要當地居民具有開闊的視野,能夠接納當前世界作為全球性社區(qū)的存在,理解其他地區(qū)音樂文化與本土音樂文化同等的價值,保持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種在認識并了解其他地區(qū)文化后仍能對本土文化葆有自信的態(tài)度是真正的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觀,也是無法輕易撼動的。如果我們能在學校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并感受到傳統(tǒng)音樂及其繁衍生息的生態(tài)文化樣貌,了解中國戲曲與方言、地域、歷史的共生狀態(tài),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地區(qū)性音樂風格文化自主體系,相信他們一定會對我們的傳統(tǒng)音樂褒有深厚的情感。
中國的儒家觀念講求“中和位育”。彼此尊重、彼此包容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之間能夠實現“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文化共生理念的基礎。中國文化在21世紀并不會喪失自己的文化個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⑤。
注釋:
①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頁。
②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第19頁。
③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第199頁。
④管建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課程歷史文化重建的思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第48頁。
⑤麻國慶:《全球化:文化的生產與文化認同———族群、地方社會與跨國文化圈》,《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第161頁。
參考文獻:
[1]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鄔志輝.教育全球化——中國的視點與問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