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安部門打掉了一個以“解凍民族資產(chǎn)”為幌子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該團伙曾編造了一個名為“慈善富民總部”的機構(gòu),通過微信群鼓動大家到北京鳥巢參加所謂的慈善會議,聲稱與會者能從已解凍的海外“民族資產(chǎn)”中領(lǐng)取5萬元。盡管警方反復(fù)辟謠,很多老年人對騙局仍深信不疑,并堅稱辟謠的“新聞是假的”。
子虛烏有的鳥巢慈善會議,再次將老年人容易受騙的問題放到了輿論聚光燈之下。事實上,從保健品騙局到理財產(chǎn)品陷阱,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以至于很多微信公號發(fā)布辟謠信息時,會在標題中直接寫上“一定要轉(zhuǎn)給父母”。鑒于此,我們不得不思考:身處銀發(fā)社會,如何防范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精準詐騙”?
事實上,老年人屢屢成為各種騙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當”就能解釋的,而是有著復(fù)雜的社會心理原因。某保健品傳銷組織的員工培訓(xùn)手冊,對這個問題的分析頗有啟發(fā)意義:一是老年人對死亡有恐懼,二是老年人愛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傾訴對象,四是老年人大多有老年病。這些分析也許并不全面,但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出老人受騙的另一面: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的害怕,對陪伴的向往,對健康的渴望,種種心理訴求驅(qū)使之下,讓老人更容易被那些空頭許諾的騙局所迷惑。
“最好的孝順,是讓父母趕上這個時代?!备改敢惠?,大多成長于物質(zhì)不夠豐富的時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能很難扭轉(zhuǎn)。進入信息魚龍混雜的時代,不少騙局都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借尸還魂,僅靠父輩過去的人生經(jīng)驗已很難做到游刃有余。面對那些對謠言和騙局的免疫能力相對較低的父母,為人子女者,不僅應(yīng)該幫他們正本清源,更應(yīng)該幫助他們保持不斷學習新知識的狀態(tài)。
此前,一篇題為《我是怎么騙老人買保健品的》的文章提到,騙子們向空巢老人推銷保健品前,竟能做到每天8小時陪伴、過年過節(jié)噓寒問暖,“比親閨女、親兒子還親”。這個反面案例說明,有時候上當受騙不僅是一個知識判斷的問題,更是一個情感交流的問題。身為子女不僅需要進行知識的普及、理性的說服,更需要給予父母更多溫情的陪伴、親情的依偎,才能防止老人在“情感營銷”面前束手就擒。別等到父母的養(yǎng)老錢都被騙光,才后悔自己平時與父母的交流太少,對老人的關(guān)愛不夠,讓騙子們有了可乘之機。
(《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