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接受了9年基礎音樂教育,并沒有表現(xiàn)出課程標準提及的相應的音樂素養(yǎng)。改變這種教育現(xiàn)象要深究,要改革,要發(fā)展。我們通過十多年的研究,在音樂課程的內(nèi)容、方法、課型、思想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調(diào)整,構建了音樂“1+X”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音樂;“1+X”;教學方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9/22-0060-04
美國著名的STEM教育,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后,增加了Arts(藝術),STEM最終聚焦為STEAM,可見藝術在人的素養(yǎng)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藝術教育主要組成的音樂學科,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學科的特點與優(yōu)勢,促使學生音樂感知、審美情趣、文化理解等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是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要探究的內(nèi)容。多年的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讓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傳統(tǒng)的以歌唱、欣賞為主要內(nèi)容的音樂教學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有一定的局限性;傳統(tǒng)的重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思想也阻礙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幫助甚微;有些看似在體驗的音樂教學有時候只是浮于表面并未深入。鑒于這些認識,筆者和音樂課程組的老師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在音樂課程的內(nèi)容、方法、課型、思想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調(diào)整,構建了小學音樂“1+X”教學,以幫助學生更為有效地形成音樂素養(yǎng)。
何為“1+X”?小學音樂“1+X”教學中的“1”從宏觀上來說,是體育藝術“2+1”中的一項藝術特長(器樂、聲樂、戲曲、曲藝、舞蹈等)。從方法層面看,“1”是包括“葫蘆絲、歌唱及非洲鼓”的音樂載體(可以根據(jù)學校、學生及教師的具體情況進行調(diào)整)。從思想層面看,“1”是整體的、系統(tǒng)的觀念?!癤”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提及的音樂素養(yǎng)。
小學音樂“1+X”教學,希望基于國家《音樂》教材,通過對“葫蘆絲、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學,用整體的、系統(tǒng)的觀念分析處理散落在各個年級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教學內(nèi)容。從而改善音樂課程的“碎片化”教學現(xiàn)狀,讓音樂活動的過程與方法更具系統(tǒng)性,讓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更具層次性。(下圖)
一、 課程,促進文化生成
課程文化是一所學校提供給學生在學校期間得以獲取知識、能力、人格以及學習經(jīng)歷等一切活動的精神產(chǎn)物,是師生共同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追求。對于音樂課程來說,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要注重課程的文化建設,以文化影響自身,塑造學生,對于課程來說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音樂“1+X”教學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課程文化。
(一)具體化,好操作
目前來看,全國小學音樂教材以人音版、蘇教版、湘教版、冀教版、花城版、人教版等為主,縱觀這些教材,內(nèi)容主要有兩部分,即歌唱和欣賞。對于集體教學來說,歌唱和欣賞相對容易操作,它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我國公民對藝術的追求高度改變,在基礎教育中,學生僅僅以教材為依托,很難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作為音樂老師,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孩子們在義務教育階段上了9年的音樂課,形成的音樂素養(yǎng),并沒有達到國家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可以說相差甚遠。即使有些音樂素養(yǎng)不錯的孩子,大都是在校外的藝術培訓機構或校內(nèi)的社團中習得。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是什么原因?qū)е聨熒鷤兣?年而收效甚微呢?
筆者和團隊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得出:音樂素養(yǎng)只有建立在音樂技能習得的基礎上才更為扎實、有效。所以,讓學生較為系統(tǒng)地學習某一項音樂技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徑。“1+X”教學依據(jù)音樂學習的規(guī)律、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音樂項目的特點,經(jīng)過論證與實踐后,選擇了3個音樂項目作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音樂的內(nèi)容。其中,1~2年級為葫蘆絲,3~4年級為葫蘆絲、歌唱,5~6為葫蘆絲、歌唱、非洲鼓。這些項目的學習在每節(jié)音樂課中約10~15分鐘,每個年級每個項目有具體的目標和內(nèi)容(如下圖葫蘆絲項目)。這些項目,結合音樂教材共同實施,相互促進,讓音樂教學內(nèi)容更為具體化,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為得心應手。
(二)層次化,更系統(tǒng)
一位稍有經(jīng)驗的數(shù)學老師,很清楚某個年級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內(nèi)容。但,如果問一位音樂教師3/4拍在哪個年級教,可能絕大部分音樂老師并不清楚。歌曲《頑皮的杜鵑》在人音版中是三年級內(nèi)容,在花城版中卻是一年級內(nèi)容,這說明,一首歌曲的習得往往不受年齡的限制,跟知識體系也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正是因為音樂學科的這種特性,讓音樂老師們忽略了教學的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我們時??吹饺昙壍幕A知識,被五六年級甚至中學的音樂老師講得“津津有味”,這是導致音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音樂“1+X”教學,葫蘆絲、歌唱、非洲鼓不但有具體的內(nèi)容,而且是依據(jù)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和樂器本身的特點,由易到難編輯而成,使音樂學習更具層次性。音樂“1+X”教學,希望基于國家《音樂》教材,通過對“葫蘆絲、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學,用整體的、系統(tǒng)的觀念分析處理散落在各個年級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教學內(nèi)容。從而改善音樂課程的“碎片化”教學現(xiàn)狀。
(三)生態(tài)化,可持續(xù)
不論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喬木,還是覆地的植被,都有自己的生態(tài)位,在群落中各有其獨特的機能作用、地位以及與其它物種的關系。課程也是如此,歌唱、欣賞、樂器,體驗、探究、合作,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方法,作為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途徑,都各有長短,讓內(nèi)容與方法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讓學生博學有術,教師得心應手。如此,音樂教學勢必良性循環(huán),持續(xù)發(fā)展。
二、教師,提升設計能力
任何課程要想實現(xiàn)其價值,都必須依靠課堂教學來落實,教師對課程的設計能力,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效果。而教師的設計能力往往依賴于教師本人對教學目標、內(nèi)容、方式等的認識。音樂“1+X”教學,課程組常年利用每周二第一、二節(jié)課的時間,通過同課異構、一課一談、專題講座、技能研修、教法研討等常規(guī)活動,對教師在教學的目標、內(nèi)容、方式、評價等方面作了明確的指引,切實提升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設計能力。
(一)目標——放眼學科核心素養(yǎng),忌空、大、偏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然而,我們時??吹嚼蠋焸冎贫ǖ慕虒W目標有所偏頗。比如,學習了一首簡單民歌,目標就定位為培養(yǎng)熱愛民族音樂之情,這種遠大的目標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
(二)內(nèi)容——建立素材庫,逐年豐富
音樂“1+X”教學,在課程組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下,通過多年針對性地積累,建立了豐富的素材庫,并且逐年完善,從廣度、深入上雙重豐富教學內(nèi)容,讓教學更為開放,更易操作。(下圖:為音樂“1+X”教學資源庫部分文件夾)
(三)方式——注重過程,貴在體驗
要教會學生唱熟幾首歌曲,對音樂老師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難在如何通過歌曲的學習,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yǎng),音樂“1+X”教學是這樣做的。
老師在教《貓虎歌》的時候想讓學生把歌曲重復唱一遍,這樣“誘導”:“同學的歌聲真好聽,如果你們的歌聲能像這首歌歌詞一樣幽默的話,肯定更有趣。請你們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樣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边@里面包含了幾層意思,首先,一句“歌聲真好聽”肯定學生的努力,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其次,“歌聲能像這首歌歌詞一樣幽默的話,肯定更有趣”給了明確的指向,讓學生的歌聲再富有童趣;最后,“請你們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樣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有思考的余地。這樣的“誘導”會讓體驗式教學變得更加生動高效。
老師們在“1+X”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類似于這樣的注重過程的體驗已形成了常態(tài),在“1+X”教學中,歌曲、欣賞、樂器、編創(chuàng)等等都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途徑,而不是終極目標。
(四)評價——關注成長,少點功利
課堂教學中教師或?qū)W生的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生成,合理的評價不但可以調(diào)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給學生的學習樹立導向,對當下和后繼的學習產(chǎn)生指導作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用鼓勵的眼神和語氣對學生作出一些評價“好的”“你真棒”“你真聰明”,這種直截了當,隨時隨處可用的評價雖然也能起到鼓勵學生的作用,但卻沒有針對性,聽多了不具任何效果。從某程度上說教師沒有細致地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況,漠視了學生心理感受,是對學生的不尊重。音樂“1+X”教學倡導教師的點評要是客觀的、合理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最真誠的語言,更重要的是點評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導向性。比如:你的歌唱得很有感情,如果速度再穩(wěn)定一點就更好了;謝謝你跟我們分享你的觀點,老師還想聽聽其他同學的想法。這樣的評價不但能博得學生對教師及課堂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清晰地知道自身學習行為的方向,明確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這樣除了拉近師生的距離讓課堂更加生動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課堂更有效。
對于生生評價,如果教師長期引導得法,一樣可以催化教學,提升教學效度。
三、 學生,改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并非是學到的具體東西,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理解力、語言表達、操作能力、運算能力、聽視知覺能力。有了這些能力,學生的學習會更為有效,自我學習和發(fā)展的欲望更為強烈,可以明顯提升教學效果。音樂“1+X”教學,提倡用音樂的手段解決音樂的問題,幫助學生改善學習能力,提升音樂素養(yǎng)。
(一)增強學科學習品質(zhì)
音樂學習要遵循音樂的特性,音樂“1+X”教學注重下列學習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聆聽;體驗;控制(速度、力度、音色等);合作;分享;應用。如上圖。
(二)拓寬學科學習時空
音樂“1+X”教學,1~4年級采用自然班的形式進行教學,5~6年級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分別以“葫蘆絲、非洲鼓、歌唱”為“1”的班,打散自然班,以走班的形式進行教學。除了課堂學習外,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平臺線上學習,利用下發(fā)資源課后學習。這些方式,充分考慮孩子的特點,尊重孩子的個性,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在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等方式中找到最佳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三)提升學科學習思維
每一門學科的內(nèi)容由表及里可以分為學科知識點、學科思維方法、學科思想三個層次。一門學科的一個個具體的知識如同一片片樹葉,學科的思維方式如同樹枝,學科的思想如同樹根和主干。我們可能是從樹葉開始認識一棵樹,但是不能僅僅限于收集樹葉,應該通過樹根、樹干、樹枝將一片片樹葉連接起來,并且自由地生長。音樂“1+X”教學,倡導以音樂的方法解決音樂的問題,以音樂要素作為樹葉,以音樂學習活動作為樹枝,以音樂的思維作為樹干,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音樂思想之樹。(如圖)
教育教學無止境,它必須順應時代,順應社會,順應人的發(fā)展,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緊抓學科特點,以團隊的力量,致力于開發(fā)適合學生的發(fā)展的校本個性化音樂課程,讓學生學有所獲,讓教師得心應手。課程改變,師生就會改變;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