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經(jīng)濟不斷的發(fā)展,未來的社會必將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將會是評價人才的一個新的標準。對于現(xiàn)今的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能力,可以給學生的未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備能力之一。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方式上,應當充分地契合小學生的心理,貫徹生本教育理念,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
關鍵詞:小學生;生本教育理念;信息技術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9/22-0049-03
現(xiàn)如今,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于學生來說,學習信息技術關乎著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新課改已經(jīng)將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納入到了小學生的日常學習任務中。信息技術的學習包含著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和動手能力。生本教育理念契合現(xiàn)今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將生本教育理念引入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使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學習氛圍變得濃厚,可以使小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擁有自主性,可以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產(chǎn)生交互性,這樣才能提升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質(zhì)量,全面發(fā)展小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一、生本教育的概述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含義
生本,顧名思義就是將學生作為教學的根本,改變以往的教育過程中,將教師作為課堂主體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對于學生來說,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極大地提高,對于學生成長的基礎階段——小學教育來說,生本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是符合中國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的。
(二) 生本教育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
1.生本教育理念可以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個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他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比較隨心所欲;然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又充滿著旺盛的好奇心,他們對于一切未知的領域都有著探究的心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積極引導他們將好奇心注入到學習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擁有自主學習的習慣,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生本教育理念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一個良好的教學課堂氛圍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助推器[1]。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當中,教師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一直在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們來說,沒有激發(fā)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師只是將書本的知識逐字逐句地灌輸?shù)綄W生的腦中。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嚴重地打壓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被動學習中被一股腦兒地灌輸了一大堆的知識,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小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他們思考書本中問題的來源,然后向教師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和學生在一問一答之間,良好的教學氛圍逐漸形成,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生本教育理念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
小學生的是非觀念尚未完全成型,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往往是以自身的喜好,沒有養(yǎng)成正確是非觀和價值觀。小學生往往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一旦放任不管,就會成為現(xiàn)今人們眼中所謂的“熊孩子”[2]。生本教育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擁有完整的價值觀。小學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生本教育是對綜合素質(zhì)的教育,是對他們思想的一次洗禮。小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教育可以利用生本教育理念作為基礎進行教學,最終達到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學生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注重教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是建立在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好奇心上。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一個思維活躍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于一切的未知都有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挖掘信息技術教材,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展示信息技術的魅力。在培養(yǎng)小學生信息技術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中,學生都擁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爭先恐后地操作著計算機;但是在信息技術理論的教學中,學生往往缺乏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的方式,將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形象。例如,在講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的課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去扮演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利用游戲的形式,演繹出計算機組成的過程。這樣,小學生將會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學習到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
(二)制定清晰的目標,為學習尋找方向
任何學習都需要一個確定的目標,只有找對了學習的方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則很容易南轅北轍。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應當是目標的建立者和完成者,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引路者。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時為了達到自身設定的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只有不斷的通過檢查、反饋、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加強[3]。例如,在學習《幻燈片編輯》這個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制定一個學習的目標,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這種指導應當是提示性的,不能直接代替學生進行操作,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充分地發(fā)揮自身的思維能力,通過群策群力的方式攻克學習中的困難。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位置得到了體現(xiàn)。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使他們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通過自身操作計算機吸收內(nèi)化知識的過程。學生珍惜這樣得來的知識,也不會遺忘這樣的學習成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做到有針對性地充分開發(fā)學生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培養(yǎng)的是他們計算機的基礎操作能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尚未形成自身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模仿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模仿教師的操作手法,積累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學習基礎的教材內(nèi)容例如網(wǎng)頁設計、幻燈片制作的時候,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在操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他們對于信息技術的理解更為深入。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討論協(xié)作的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要學會群策群力,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特別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難點包括相似的知識點、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錯誤的問題和新舊信息技術知識的連接點。組織討論學習的時候,教師應當在一旁關注,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是防止天性自由的小學生利用討論的機會聊天嬉戲,影響課堂紀律;二是學生在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答案的時候,可以有求證的對象。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例如學習《編輯文檔》這個篇目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4],之后給學生定下一個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時候,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為了尋找答案,就會仔細的翻閱書本、互相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得出了答案,也體會到了團隊的作用。討論協(xié)作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對他們探索知識的好奇心的一次激發(fā),是他們思維能力碰撞的一次機會,對于他們學習信息技術來說大有裨益。
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落實生本教育理念,使小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得到提升,全面發(fā)展小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柏慶華,牛江梅.對中職“生本教育”課堂教學的再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 2008,(16).
[2]蔣 礫.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師生問答行為設計“六要”[J].中國電化教育.2007,(04).
[3]丁興富,李敬東.從黑板到交互白板的歷史進程——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前景的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05,(02).
[4]郭思樂.教育:從控制生命到激揚生命——論教育內(nèi)部習慣評價導致的可視性教育亞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歸[J].教育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