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重要性。方法:選取 2016年 1 月至 2016 年 12月我院診治的90 例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入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45 例,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在觀察組采用以常規(guī)護理為基礎加用系統(tǒng)性的全面心理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分析觀察兩組患者的綜合反映以及心理評分。結果:在實施了心理護理的觀察組其實際不良反應心理評分都要低于對照組,心理狀態(tài)有明顯的提高改善。結論: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能夠很好的讓血液病患者的得到有效心理狀況改善,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心理護理;血液科;心理評分;治療效果
血液病是原發(fā)于造血系統(tǒng)的疾病,或影響造血系統(tǒng)伴發(fā)血液異常改變,以貧血、出血、發(fā)熱為特征的疾病,造血系統(tǒng)包括血液、骨髓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tǒng)和淋巴組織,凡涉及造血系統(tǒng)病理、生理,并以其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都屬于血液病范疇血液科在醫(yī)院是個較為特殊的科室,該科室收治的患者多為急癥、重癥,這些患者的治愈率往往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再加上其他社會方一面的因素,導致患者在心理方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命質量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對血液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血液病的治療,良好的護理工作同樣是整個治療效果的重要保證。而心理護理是當前護理工作中較為忽視的一部分。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自 2016年 1月至 2016 年 12月本院收治的 90 例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入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45例。對照組 45例,男 25例,女 20例,年齡 17~75歲,平均 43.3 歲。觀察組 45 例,男 20 例,女 25例,年齡16~73 歲,平均 44.1 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 法
對照組的患者全部都實施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護理;而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全面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前期心理評價
患者人院后對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全方位的評價,使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有詳盡的認識,以便在護理中使用合適的心理護理方法。
2)感化患者
護理人員要發(fā)自內心的幫助患者減輕病痛折磨,有促進患者恢復健康的愿望,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患者的需求,鼓勵患者,讓患者切身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愛心和真誠。
30普及疾病知識
向患者普及血液病的相關知識,如發(fā)病機理、治療方法,然后向患者講述成功治愈的案例,向患者講解保持心理樂觀積極有利于血液病的治療,向患者說明消極緊張的心態(tài)對疾病治療的不良效果.
3) 引導患者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
在心理護理的過程中,引導患者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是很重要的,在與患者交流的時候,護理人員要引導患者逐漸發(fā)掘自身價值,增強治療的信心,鼓勵患者回到家庭,回到工作崗位,回到社會中來,令患者發(fā)現(xiàn)自身的家庭職能、工作職能以及社會職能,令其了解自身并不是家庭以及社會的包袱,而是一個有用的人,消除其自卑心理,使其接受治療的信心增強.
4) 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
患者人院后多數(shù)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狀態(tài),聽以護理人員在心理護理時應多注意與患者的交流,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護理人員要注意語氣、用詞等言語交流方面的技巧,時刻要明白對方是血液病患者,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真誠,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了解患者的心情.主動地與患者交流一些美好的事情,讓患者不斷感受生活的美好.
6 提高護理服務水平
提高護理服務的水平,可使患者的信任感提升,而且有被尊重的感覺,使其卸下心理防備.
1.3 觀察指標和統(tǒng)計學分析
觀察指標為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恐怖評分。運用 SPSS15.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觀察組心理不良狀態(tài)綜合評分低于對照組,見表 1。
3、討論
心理護理注重對患者的心理關注,重視精神世界的建設,對于患者因為生理疾病而導致的心理失調有著很好的撫平效果。因此心理護理實際上是血液科護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能極大地保證患者的心理健康。
從 90 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看,觀察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恐怖評分遠低于對照組。因此,心理護理能更好幫助患者達到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后,整體的心理不良情緒顯著降低,并且對于治療和護理工作也配合的更為默契,增進了治療和恢復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療效。對于病癥的治療不僅僅是在生理方面,更要注重心理方面,當生理方面的病癥治好后反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這樣在患者出院后回到社會和生活中,依然有可能帶來一些不良影響,而唯有在治療后生理心理方面都健康才能真正再次很好地融入到原來的生活之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社會的包袱。只有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進行了良好的治療和恢復,才是對患者整個治療過程的真正負責。
參考文獻:
[1]劉再輝 . 心理護理在血液凈化護理中應用的價值評價 [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4:274.
[2]王妮.淺談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重要性[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0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