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了北方城市人工濕地冬季低溫污水凈化效果,比較不同布水方式下污染物的去除率,結(jié)果表明,水溫低于12℃時,垂直上(下)行流對COD去除效果相近,高于潛流濕地;潛流濕地TN去除率高于垂直上(下)行流,上行布水好于下行布水;垂直上行流TP去除率高于垂直下行流及潛流濕地;硝化作用受到抑制,三濕地出水NH3-N濃度均大于進水。
【關(guān)鍵詞】人工濕地;北方城市;冬季低溫;布水方式
引言
人工濕地處理污水具有出水水質(zhì)好和運行費用低等優(yōu)點,當溫度低于12℃時,濕地植物出現(xiàn)休眠現(xiàn)象,微生物代謝減緩甚至停止,導致濕地處理效率大幅度下降。研究表明,污水從濕地表面垂向流過填料床的底部或從底部垂直向上流進表面,床體處于不飽和狀態(tài),氧可通過大氣擴散和植物傳輸進入人工濕地。垂直流的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潛流,用于處理氨氮濃度較高的污水更具優(yōu)勢;污水從一端水平流過填料的潛流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高,對BOD、COD、SS、重金屬等污染物的去處效果好,且很少有惡臭和孳生蚊蠅現(xiàn)象。本文通過研究垂直上(下)行流、潛流不同布水方式人工濕地的冬季運行情況,不同污染物去除機理,分析存在問題,探討我國北方城市人工濕地冬季運行的試用技術(shù),提出管理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裝置。試驗用PVC板槽模擬不同水流形式人工濕地,規(guī)格為3.8m×1.8m×1.0m。設(shè)置隔板將PVC板槽均分為四個濕地處理單元(1#-4#),在每個單元兩端由擋板將濕地床分為進水槽、濕地床和出水槽3個部分,濕地床內(nèi)放置粒徑均勻的碎石、細石、活性污泥等基質(zhì),移植根系發(fā)達的蘆葦。其中濕地床1#-2#為垂直下(上)行系統(tǒng),槽中垂直設(shè)置4根DN80mmPVC開孔管水管平行布置高于濕地單元和其底部;3#-4#均為潛流濕地處理系統(tǒng),進水槽與濕地單元之間的隔板為開孔板由一側(cè)均勻開孔的進水槽入水。
1.2 實驗材料。采用2.0-3.5cm的粗碎石分層均勻裝填各濕地處理單元,填充高度為70cm,在每個濕地單元內(nèi)種植生物量相當?shù)奶J葦、黃花鳶尾及香蒲苗作為濕地植物,加10cm厚的細碎石覆蓋層,保持碎石床濕潤,待植物扎根生長后;將污泥溶液計量流入人工濕地板槽,緩慢升高水位,形成富營養(yǎng)化溶液育碎石床生物膜。
1.3 實驗水質(zhì)及分析。按照城鎮(zhèn)污水處理(GB18918-2002)一級排放標準人工配水,加藥曝氣攪拌均勻后,停止曝氣,測定其中COD為40-60mg/L、TP為1.6-2.6mg/L及NH3-N為0.4-0.9mg/L,TN為3.3-5.3mg/L。經(jīng)高壓泵用浮子流量計(LZB-15S)計量進水流量直接流入垂直下行流(1#濕地)、上行流(2#濕地)及潛流(3#濕地),測定出水COD、TN、TP及NH3-N含量。
1.4 實驗內(nèi)容。研究不同布水方式對人工濕地凈化效果的影響,選取1#垂直下行、2#垂直上行、潛流3#人采用300mm/d水力負荷,試驗時間為11-2月,濕地內(nèi)部水溫為6.8-10℃,對比不同布水方式下人工濕地的污染物去除率,為后續(xù)試驗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2、結(jié)果與討論
2.1 冬季低溫污水COD去除效果。COD是水體耗氧有機污染物的綜合指標,用來指示水體中有機物的含量。不同布水方式下人工濕地COD的去除率均在一定范圍內(nèi)波動(圖1),變化趨勢相似,這主要是因為濕地在溫度較低時啟動運行,碎石床基質(zhì)中的微生物活性不高,植物根系未完全深入基質(zhì)。但整體看來,垂直下行流(1#濕地)、上行流(2#濕地)對COD去除效果相近,分別為26.5-63.3%及19.3-63.0%,高于潛流濕地的COD去除率15.0-49.0%;不同布水方式對濕地COD去除效果有一定影響。
2.2 冬季低溫污水TN去除效果。由圖2可以看出,各濕地TN去除效果呈平穩(wěn)上升的趨勢至12月5日,垂直下、上行流TN去除率分別由14.3%和12.6%升高至20.16%和33.14%,潛流濕地亦TN去除率在此期間由22.3%升至29.0%;之后由于降溫,進水溫度降低而微生物作用微弱,TN去除率均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趨勢,三種布水方式下TN去除率依次降為7.1%、5.1%及5.2%??傮w看來,在試驗期內(nèi),潛流濕地TN去除效果好于垂直上、下行流,上行布水好于下行布水。
2.3 冬季低溫污水NH3-N去除效果。實驗期內(nèi),濕地內(nèi)部水溫降至12℃以下(圖3),在6.2-8.5℃的溫度區(qū)間,而溫度對濕地硝化作用的影響非常顯著,低溫時硝化作用受到較大的抑制,由于死亡植物、微生物體等的釋放,系統(tǒng)出水會有一個銨根的凈產(chǎn)量,出現(xiàn)出水氨氮濃度大于進水的情況。
2.4 冬季低溫污水TP去除效果。不同布水方式對濕地TP的去除影響規(guī)律明顯(圖4),與TN相似,各濕地TP去除率層顯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垂直上行流12月3日前TP去除率在12.3-42.4%,高于垂直下行流濕地23.9-27.9%,以及潛流濕地16.3-28.1;之后三濕地TP 去除率依次下降為16.8%、3.4%和6.8%。
3、結(jié)論與探討
3.1 文獻表明濕地的處理效果一般要在濕地植物生長穩(wěn)定運行1-2年以上,本研究引入活性污泥育人工濕地碎石床,模擬成熟狀態(tài)下的濕地。濕地單元污染物COD去除率在30-60%之間,隨溫度上升有一定增高趨勢;氨氮在濕地的反增加在其它人工濕地冬季運行案例中亦見到,植物的生長及在水流中的途徑DO含量是重要影響因素。
3.2 垂直下行流濕地(1#)布水管在碎石床表面上,存在衛(wèi)生隱患及冬季運行難的問題,植物長勢明顯劣于其它;垂直上行流(2#)濕地在1月21日時,進水管堵塞,曝氣反沖洗后前端仍無氣泡,如果繼續(xù)由此管布水即會引起水流短路,將最低部取樣管改為布水管,同時增加曝氣反沖端。分析認為,如采用垂直流,上行流較衛(wèi)生,同時冬季可以采取升水位結(jié)冰保溫的措施,需設(shè)曝氣設(shè)備;潛流從衛(wèi)生及堵塞來看優(yōu)于垂直流,對冬季去除率也有一定的保證。
3.3 我國大部分人工濕地工程都在南方,北方的應(yīng)用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濕地凈化水質(zhì)的過程中,對SS的去除效果在90%以上,隨著時間推移,濕地中部分營養(yǎng)物質(zhì)逐漸積累,加上植物的腐敗,維護不當,很容易產(chǎn)生淤積、阻塞現(xiàn)象;同時,微生物及水生植物對水體中污染物的吸收和降解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二者受溫度影響極大。因此,濕地技術(shù)在北方大面積推廣使用需要強的預處理,在預處理階段將困擾濕地的運行效果的堵塞和有機負荷(包括氮負荷)極大的降低。
參考文獻:
[1]雒維國,王世和等.潛流型人工濕地冬季污水凈化效果[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6,26(suppl):32-35.
[2]申歡,胡洪營,潘永寶.潛流型人工濕地冬季運行的強化措施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7,23(5):44-46.
[3]申歡,胡洪營,潘永寶.人工濕地在冬季低溫地區(qū)的應(yīng)用研究[J].建筑與預算,2016(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