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lián)。他認(rèn)為,古今圣賢之人,也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yīng)付裕如。
《晉書·謝安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淝水之戰(zhàn),坐鎮(zhèn)指揮的謝安與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萬軍隊與前秦八十萬軍隊作戰(zhàn)的消息。棋局進行中,前線派來的信使到了,書中這樣描述:“(謝安)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蛦栔?,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p>
面對危險的時候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面對異常激動人心的時候能掩飾自己的情緒不至于人前失態(tài)。一個“小兒輩遂已破賊”,把謝安的從容不迫刻畫得淋漓盡致。
靜氣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品行。楊絳先生在她100歲生日那天說道:“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zhǔn)備回家?!睏罱{一生歷經(jīng)風(fēng)浪與波折,卻總能給世界以溫暖、以感動。無論時光流逝,人事變遷,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聆聽先生淡而有味的話語,給人一種領(lǐng)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滿內(nèi)涵的悠遠。
靜氣體現(xiàn)的是一種境界、心性。看武打小說,兩位高手過招時,一見面就咋咋呼呼,蠻拼蠻打的人一定不是厲害角色。厲害角色一般都穩(wěn)中有靜,靜中思動,耐心尋找對手的破綻,以便一擊而中,一擊而倒。
靜氣還與治國理政思維有著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胸懷靜氣,才不會得意忘形,被勝利沖昏頭腦。朱元璋曾征求學(xué)士朱升對他平定天下戰(zhàn)略方針的意見,朱升說:“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狈从^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外患未除,內(nèi)部就開始忙著貪圖享受,忙著爭權(quán)奪利。不能守靜,目光看不遠,結(jié)果天京很快陷落,真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靜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種修煉和積累的結(jié)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問題,心浮氣亂之人,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通常會把事情弄成一團糟。只有靜氣者,不焦躁,不恐慌,不失態(tài),在沉著冷靜中做出正確的判斷,讓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平心靜氣,方能致遠。
(文|喬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