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人們吃飯的碗大多是瓷器的,極易打破,一只瓷碗稍不留神滑落到地上,“哐當”一聲,輕則裂成兩片,重則粉身碎骨。但是,物質貧乏的年代,日用瓷器諸如碗、碟子、茶壺、壺蓋、花瓶,不小心摔碎了,那是萬萬舍不得丟棄的,母親會小心翼翼地把碎瓷片收集起來,等補碗師傅來了補起來后繼續(xù)使用。
補瓷的匠人,被喚作 “鋦碗匠”“釘碗匠”,在北方不少城市索性稱之為“碗兒匠”,農閑時走街串巷專做鋦鍋鋦碗手藝,兼帶在新碗上刻字、刻花鳥圖案,以賺些零錢貼補家用。而對那些農家主婦來說,一堆無用的碎瓷片在一陣“滋咕滋咕”聲中被鋦碗師傅恢復了原形,心里早已樂開了花。雖然瓷碗上不可避免地多了幾條像螞蝗一樣的斑痕,還有兩排刺眼的銅釘,但畢竟與實實在在的日子相比,眼睛里的那點美與丑的分別顯得淺薄多了。
補碗師傅不僅補碗,還會在碗底刻字。補碗師傅大多不識字,他們能給新碗鑿字也算是一樁奇事。字鑿在碗底,主人將要鑿的字寫出來交給補碗師傅,他們先照樣描在碗底,然后依筆跡鑿上淺淺點點的洞,再用破布蘸墨一擦,幾個漂亮的字就出現在碗底,再也消不掉了。那時候,村里每戶人家的碗底都有字,有時刻姓,有時刻名,雖然村里有同姓的人,也有同名的人,但碗底里的字是絕對不會重復的。比如有兩個人都叫“坤”的,別人一看碗底的“坤”就知道這是李家的“坤”,絕對不會是張家的“坤”,張家的碗底是“張”。碗底的字都是一家之主的姓或名,女人的名字是不可以刻的。大家約定成俗,一只碗底里的字成了一個人在村里的標識。在碗底刻字也并不是因為不想別人來借,而是方便村里人來借。村里誰家遇上紅白喜事,或小孩滿月,或生日壽辰,都會向鄰居借桌椅板凳、碗筷酒盞。幾年下來,一只碗可以“走遍”整個村莊。如果碗底沒刻字,誰也不會去借,大家心知肚明,不刻字才是不想外借。也有人家等兒子成家后特意為新婚小兩口送上刻好字的“分家碗”,看到碗底不再是父親的名字時,小伙兒心頭涌起的該是一份擔當和一份“家”的責任。
而今,時代在進步,生活也越來越富庶,鋦碗開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退出歷史的舞臺,成為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久遠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