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伴著桂花香味的秋風掃過東錢湖時,湖畔古村殷灣村的一處臨街小屋里,有節(jié)奏的“嘣嘣嘣嘣嘚兒”弦聲從窗口飄出,在巷子里回響。
62歲的彈棉匠鄭惠明操弄著伴隨了自己40多年的彈棉弓,將木板上的棉花彈得如同云海翻飛,細微的棉絮和灰塵在房間里飄蕩著,一會兒工夫就將鄭惠明的頭發(fā)、眉毛染白……
“現(xiàn)在天氣轉(zhuǎn)涼,來彈棉花的顧客多起來了,嫁女兒的人家還是喜歡做一兩床手工棉被做嫁妝。”擦了一把臉上的棉絮,鄭惠明歇了口氣。201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中風,讓他有點不堪長時間地彈棉花,彈上半個小時,他就會歇上幾分鐘。
從彈、拼到拉線、磨平,彈棉花看似簡單,其實是個既費力又要求精細的活兒。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更細致,要兩個人一起才能完成,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最后再經(jīng)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
對彈棉匠來說,彈的力道、節(jié)奏要拿捏到位,時間久了,拿弓的手就會酸痛。再熟練的手藝,一天也只能彈上兩床棉絮。“做我們這行太苦了,現(xiàn)在沒有幾個人在做手工彈棉花了,我更是招不到徒弟嘍!”鄭惠明不禁感嘆道。
1971年,16歲的鄭惠明拜師學藝,開始了彈棉匠的生涯。經(jīng)過兩年的學徒生涯,他開始獨闖天涯。
一彎羊腸為弦的木弓、一把木錘、一個磨盤,鄭惠明挑著這些行頭,在每年的春末和秋初最忙的時節(jié)開始給村民上門服務(wù)。那時彈1公斤棉花4毛錢,起早貪黑、走街串巷一個月下來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恐@門手藝,鄭惠明早早在村子里蓋起了兩層小樓,家里的生活慢慢殷實起來。
年富力強時,鄭惠明一天能彈9公斤棉花。歲月不饒人,當年的小伙如今已年過六旬,從早忙到晚,鄭惠明也只能彈出6公斤的棉花,做成兩床棉被。四十多年的彈棉花生涯里,從鄭惠明手中彈出的棉被足足有2萬多條。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熱衷于購買纖維被、蠶絲被、羽絨被等形形色色的新式被子,棉被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鄭惠明的生意也大不如前,不過他倒也坦然:“現(xiàn)在兩個女兒都成家了,我也沒有什么經(jīng)濟壓力,孩子們都勸我休息好好養(yǎng)老,我就是覺得這門手藝以后消失了,也是蠻可惜的?!?/p>
手工彈棉花越來越多被機器彈棉花所替代,但手工彈出來的棉花棉絮更長,更柔軟且不易斷,做成的棉被蓋在身上更舒服。比起從商場買來的被子,手工棉被天然健康且經(jīng)濟實惠,不少村民仍樂意到鄭惠明的店里來加工,有的村民甚至騎車幾公里趕過來。
暮色漸沉,經(jīng)過一天的辛苦勞作,兩床帶著淡淡棉花香味的棉被在鄭惠明的手中完成。交到村民手中時,鄭惠明臉上浮現(xiàn)出輕松的笑容,他知道,這棉被將溫暖一對新人的夢鄉(xiāng)。
而今,彈棉花,這門老手藝已成為不少人溫暖的回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人們的思緒被緩緩拉回舊時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