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是一所學校的指針,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是學校精神的凝練表達。歷史名校的校訓,不同的校訓形成了不一樣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是教育生態(tài)多樣化的需要。對學生而言,校訓是暮鼓晨鐘,警策自己;是指向鮮明的路標,確定自己的方向;是一把尺子,時刻度量自己的言行,進而潛移默化地將其內化為行為準則,甚至會影響到一生。每一則校訓背后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北師大附?。簢乐斨螌W沿襲至今
北京師范大學京師附小是北京也是全國辦學歷史悠久的小學之一,其前身是清代義塾,始創(chuàng)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如今百余年過去,校名雖經更迭15次,但學校北院仍留著當年的古樸門墩,校舍也依然是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格,校園內部分建筑仍保留著青瓦房頂和彩繪雕梁。
進入校園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百年學?!钡你懪疲奥勔恢薄奥勲u起舞”“一言九鼎”“鑿壁借光”等圖文故事就掛在門廊兩邊,豐厚的文化積淀撲面而來。
1934年,時名“北平市立報子胡同實驗小學?!保岢隽恕爸獝u自勵,存誠不欺”校訓?!爸獝u自勵”是對主觀修養(yǎng)的要求,“知恥”語出《禮記》;“存誠不欺”是對待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出自《周易》。當時,中華民族承受著內憂外患,日本加緊對華侵略,仁人志士大聲疾呼救亡圖存,校訓中蘊含著教育者對學生寄托的殷切希望。
20世紀50年代初,改名后的“北京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提出以古代“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內容的校訓,這8個字是全校師生趨美向善、追求高尚的座右銘。改革開放時期,為突出時代性,培育社會主義人才,校訓定為“健康、樂學、合作、創(chuàng)新”,延續(xù)至今?,F(xiàn)任校長郝雅玲說:學校在百余年的傳承中,校名變了,校訓改了,但嚴謹治學的精神始終不變,這是寫在教風里面的,歷任校長沿襲至今,都要求老師要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孩子,所以要特別認真,甚至有些苛刻地要求自己。
2016年4月18日,學校舉行133周年校慶。從這所百年老校走出去的十余名老教師和老校友重返校園。年過七旬的老教師林維瓊說:1963年入學的那批學生家里都很窮,當時有一個孩子叫董浩,他舉手的時候胳膊總是90度,端坐如鐘,不管別人怎么鬧他都一動不動。林維瓊還保存著董浩當年的生字本,上面蓋著的“優(yōu)”字紅戳色彩依然。
1962年入學,現(xiàn)為世界某500強企業(yè)文化藝術總監(jiān)的楊浪說:“學校的音樂教育特別具有‘文藝范’。我就是在那時候喜歡上音樂的,記得二年級時趕上學雷鋒,就從高年級的同學處學會了一首《星期天》,唱的內容是學雷鋒。有那么一個星期天兒,我家的門口一拐彎兒,有一個老奶奶在路邊兒……我趕緊走到她跟前兒……”此外,學校還走出了王蒙、陳凱歌等文藝界名人。
他們入學時的校名不同,但相同的教育理念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相同的基因。
蘇州草橋實?。盒S柵c班名運用
走進蘇州市草橋實驗小學歷經百年的標志性建筑——紅樓,可以看到創(chuàng)辦人王同愈的浮雕,浮雕兩側,鐫刻著他提出的八字校訓——“宣禮、尚德、發(fā)悟、肅志”。宣禮,就是宣揚禮儀;尚德,崇尚道德;發(fā)悟,是啟發(fā)智慧;肅志,是端正志向。這個校訓涵蓋了對學生的學習、做人的方方面面。王同愈提出八字校訓之后,又將其豐富為“勤信忠、智仁勇、真善美、莊敬誠、和平義、文明禮”,每一個字代表一種行為準則,并以這18個字為學校的18個班命名,比如一年級一班,也叫“勤”班,其他的以此類推。
1906年,在首屆學生中有位葉紹鈞。老師章伯寅為他取字“圣陶”,語從“圣人陶鈞萬物”,鼓勵他以圣人為榜樣,為改變世界不懈努力。這名學生就是日后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從這座樸素的校門走出的還有史學界顧頡剛、畫家顏文樑、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等。
現(xiàn)任校長楊瑛說:“有一個時期,蘇州老城區(qū)不少學校都往新城區(qū)搬遷,而當時正提倡創(chuàng)建現(xiàn)代化教育學校。我們也考慮過搬遷或者擴辦,但綜合考慮多方因素之后,決定保持現(xiàn)狀,延續(xù)三軌制、18個班的傳統(tǒng)?;剡^頭來想想,無論是8字校訓,還是18個班的命名,王同愈提出的這些理念其實跟我們當今的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再聯(lián)系到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以及‘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養(yǎng)成良好習慣’,我就深刻體會到這些教育家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們抓住了教育的本質,所以,他們的教育理念,歷久彌新?!?/p>
可是,如何讓簡約而又深奧的校訓走進學生的內心呢?楊瑛著實費了一番心思。她將學校的四幢教學樓分別取名為宣禮樓、尚德樓、發(fā)悟樓、肅志樓,校訓上墻使校園中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氛圍。除此之外,還照舊以18個字定為班級名稱,提醒孩子們記住自己言行的準則。比如,“誠”字班的主題班會,講述了班里同學李明在學校旁邊的小賣部買鋼筆時錢不夠了,小賣部的阿姨賒給了他,第二天是周末,李明沒有還錢,周一時李明感冒在家休息,4天之后,他去還錢時,小賣部阿姨卻忘記這件事了。李明最終因為自己的誠實行為而獲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稱贊。圍繞校訓,學校還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評價體系,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百余年來,草橋小學的校名變更了不下10次,但不變的校訓卻傳承下來,成為一代代草橋學子做人處事的準則。老校友周國忠已經71歲了,他是蘇州首批個體商戶,誠信經商,獲得過勞模稱號,還連續(xù)6屆當選市人大代表。周國忠說:“這些都得益于6年的小學生活對我的影響——那時的草橋,校有校訓,班有班名,校訓融入了學校的辦學思想,也寫進了每一位老師和學生的行動中,學生們也在這種氛圍中自覺地踐行校訓,形成了習慣。”
2016年6月4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用長達3分32秒的時間報道了草橋實驗小學的八字校訓,于是,這所并不普通的小學因為堅守校訓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南開中學:“公能”志向始終如一
南開學校肇始于天津。創(chuàng)始人張伯苓原為北洋水師見習軍官,目睹了甲午戰(zhàn)敗后“國幟三易”的悲憤一幕,立志興教救國,遂棄武從教,在嚴修家館講授新學。
1904年10月,張伯苓和嚴修創(chuàng)立南開中學。1919年,創(chuàng)建了南開大學。1934年10月17日,在天津南開學校建校30周年紀念大會上,張伯苓總結辦學經驗,宣布南開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南開中學和南開大學定為同一個校訓?!霸省笔浅兄Z的意思,對受教育者來說可理解為要求;“公”當然是指國家和人民大眾相聯(lián)系的事業(yè);“允能”是要求受教育者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培養(yǎng)工作能力,鍛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日新月異”,即要求受教育者有強烈的進取精神。
1936年夏,張伯苓在沙坪壩購地800余畝,建成“重慶私立南渝中學”??箲?zhàn)爆發(fā)后,天津南開中學的部分師生內遷入渝,與南渝中學合并,改名“重慶私立南開中學”。從此,張伯苓先生“教育救國”的理想在重慶得以落地生根,天津南開學校的校訓,自然成為重慶南開中學的校訓。至此,南開學校校訓、校名從未變過。重慶南開中學校長田祥平表示:80多年前的校訓,在現(xiàn)今依舊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南開中學創(chuàng)辦伊始高舉“為公”大旗,開一時風氣之先,現(xiàn)今“公能”校訓便成了南開人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信念和動力。
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在紀念母校95周年校慶題辭中寫道:“大猷1921年入南開,中學四年,大學四年,任教二年。六十余年以來,求學、為人、就業(yè)從未有違伯苓校長教誨(之)南開精神?!?/p>
2005級宏志班學生庹藍蘭,高中畢業(yè)后考上中國農業(yè)大學。大學期間她兩次召集宏志班同學利用寒暑假到豐都縣暨龍鄉(xiāng)烏羊小學支教,現(xiàn)身說法讓家庭貧困孩子樹立信心。2009年,她被評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秦玥飛是南開中學高2005級的畢業(yè)生。高中畢業(yè)后,他以托福滿分的成績考入美國耶魯大學;2011年,他在耶魯大學獲得雙學士學位后,到湖南衡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僅僅一年,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幫村民引進80萬元資金,建起了敬老院;隨后,他還帶領村民修水渠,硬化村路,引進信息化教學設備……村民都親切地稱呼他“耶魯哥”。2013年,秦玥飛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最美村官”。
著名學府的高材生,緣何不當高薪的城市白領,選擇做一名村官?他的解釋很簡單:“南開中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促成了我的這個決定。‘公’便是無私無我,‘能’便是實干苦干。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校訓。”
秦玥飛提到在南開記憶最深的事情時說:特別懷念和同學們一起唱校歌的情景,南開的校歌——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汲汲鋟鋟 月異日新 發(fā)煌我前途無垠/美哉大仁 智勇真純/以鑄以陶 文質彬彬/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和我唱過同一首校歌的還有敬愛的周總理,這樣的校歌唱著唱著,就有了文化上的認同。
溫州中學:教育情懷與啟迪智慧
朱自清先生于1923年在溫州中學任教期間,曾寫下“英奇匡國,作圣啟蒙”一語,這八字箴言后來成為溫州中學的校訓。此外,他還為溫州中學校歌作詞:“雁山云影,甌海潮淙。看鐘靈毓秀,桃李蔥蘢。懷籀亭邊勤講誦,中山精舍坐春風。英奇匡國,作圣啟蒙,上下古今一冶,東西學藝攸同?!闭婵芍^融古通今,辭精義達。
在校訓、校歌里,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情懷、器局,還有他那烏托邦式的教育理念。從字面解釋溫州中學校訓,大致的意思是:要學生成為具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領袖型人才,能夠成為一方圣人,啟迪智慧。
對于現(xiàn)今的學生來說,如果讓師生“作圣”,那真是比登天還難了!但難雖難矣,卻不可不為。雖然成不了圣,但是沿著“作圣”的方向,依然可以獲得“安身立命”的正確人生方向和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
溫州中學現(xiàn)任校長朱景高贊嘆:一代代溫中師生,以他們的實際言行,為“匡國”和“啟蒙”做了最好的注釋。溫中歷史上金嶸軒校長,曾三度主持溫中校政,先后共26年。在軍閥混戰(zhàn)、時局動蕩的亂世,校方負債累累,教師薪金無著。先生變賣家產,充發(fā)教員薪金,延續(xù)溫中教育之薪火。獻身教育,毀業(yè)興學,是為“匡國”。
在朱景高看來,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其獨特的文化,沒有其獨特的個性,那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話。而求索與創(chuàng)造,擔當與奉獻,是溫中與生俱來的精神文化基因。盡管時代在不斷地發(fā)展與變遷,但110年來,對于人的尊重,對價值的傳承,對時代的擔當,溫州中學從未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