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嬰幼兒靜脈采血部位的選擇及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外周淺靜脈采血困難患兒200例進行研究,將上述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接受股靜脈穿刺,觀察組患兒接受頸靜脈穿刺,比較兩組穿刺采血時間、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以及并發(fā)癥情況。結(jié)果:①對照組一次性采血成功82例,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為82.0%,采血時間為(73.0±15.2)s;觀察組一次性采血成功98例,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為98.0%,采血時間為(44.0±11.2)s;組間比較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觀察組并發(fā)癥幾率(3.0%)顯著低于對照組(21.0%),組間比較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與股靜脈采血比較,嬰幼兒頸靜脈采血效果佳,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嬰幼兒;靜脈采血;效果
嬰幼兒自身血管細小且血液標本采集量較多,這給臨床血液標本采集帶來了一定困擾[1]。合理選擇采血方式、采血部位,是提高標本質(zhì)量的前提。為探究嬰幼兒靜脈采血部位的選擇及臨床效果,本文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外周淺靜脈采血困難患兒200例進行研究,結(jié)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外周淺靜脈采血困難患兒200例進行研究,上述患兒均抽取同一份血液標本。將上述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男61例,女39例,患兒評價年齡為(13.0±2.1)月;觀察組100例,男57例,女43例,患兒評價年齡為(13.8±2.0)月。
1.2方法
均抽取2ml靜脈血液標本,采血護士均為主管護師及以上水平人員,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技術熟練。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接受股靜脈穿刺,充分暴露患兒股三角區(qū),右手持針柄在股動脈搏動最顯著區(qū)域內(nèi)側(cè)30度進針,破皮后將采血針針頭傾斜45度插入儲血器中,沿原來方向進針,見血后停止進針,血液沿試管壁留下,采集完所需血液后拔針,順血管方向按壓穿刺部位3-5分鐘。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接受頸靜脈穿刺:充分伸展患兒頸部,護理人員左手固定患兒頸部,右手穿刺,見血后將采血針針頭傾斜45度插入儲血器中,血液沿試管壁留下,采集完所需血液后拔針,順血管方向按壓穿刺部位3-5分鐘。
1.3觀察方法
比較兩組穿刺采血時間、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以及并發(fā)癥情況(主要包括血腫、溶血、誤入動脈等)。計時方法:兩名主管護師配合,從消毒棉簽消毒直到壓迫止血。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綜合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采血時間、采集成功率分析
對照組一次性采血成功82例,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為82.0%,采血時間為(73.0±15.2)s;觀察組一次性采血成功98例,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為98.0%,采血時間為(44.0±11.2)s;組間比較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幾率(3.0%)顯著低于對照組(21.0%),組間比較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討論
隨著醫(yī)學檢驗范圍的不斷拓展,靜脈采血患兒病例呈逐年上升。但由于嬰幼兒自身外周淺靜脈不明顯,采血難度比較大,給臨床采血及檢驗帶來了一定困難。如何選擇采血部位,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股靜脈穿刺需要進行股動脈定位,這種采血方式對于不配合患兒、較胖或腹股溝搏動弱者不適合,很容易影響穿刺成功率[2]。尤其是對于新生兒來說,股靜脈暴露非常短,若在搏動偏內(nèi)側(cè)穿刺或進針部位較低,很容易誤入動脈,導致穿刺失敗。與此同時,反復穿刺很容易損傷神經(jīng)。再者,股靜脈位置比較深,如果壓迫時間、壓迫力度不足,很容易出現(xiàn)血腫等并發(fā)癥。天冷時如果解開衣褲進行穿刺,很容易使患兒受涼,且該部位靠近會陰部位,如果護理不當或消毒不嚴,很容易出現(xiàn)局部感染問題。
頸內(nèi)靜脈平均直徑約為1.3cm,解剖位置變異少、血管粗,頸外靜脈平均直徑約為0.6cm,彈性良好,且位于表淺層,頸靜脈穿刺具有血管損傷小、穿刺便捷、標本質(zhì)量優(yōu)、靜脈恢復快等優(yōu)勢[3]。而且,在天冷使不用解開衣褲,這種采血方式易于被家長接受。本次研究選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外周淺靜脈采血困難患兒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全部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患兒接受股靜脈穿刺,觀察組患兒接受頸靜脈穿刺,比較兩組穿刺采血時間、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以及并發(fā)癥情況;經(jīng)研究證實,觀察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為98.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采血時間為(44.0±11.2)s、并發(fā)癥幾率3.0%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嬰幼兒頸靜脈采血的重要性。
鑒于頸靜脈中心靜脈這一特性,護理人員在采血過程中應注意如下細節(jié):①在采血之間應做好家屬思想工作,將頸靜脈采血意義、配合方法等告知家長,盡可能消除其恐懼心理,贏得家長支持。②盡可能選擇頭皮、四肢等淺靜脈,如果尋找淺靜脈困難,才應考慮頸靜脈。③拔針后叮囑家長用大拇指按壓3-5分鐘,預防出現(xiàn)血腫等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與股靜脈采血比較,嬰幼兒頸靜脈采血效果佳,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幾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譚連,吳雪堅.四種靜脈路徑在嬰幼兒采血的應用比較[J].吉林醫(yī)學,2013,34(3):551-552.
[2]許洪艷,周翠云.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技巧探討[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1):157-158.
[3]陳曉瑜,陳偉霞,陳躍芬,等.新生兒頭皮針靜脈采血相關影響因素的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11,25(2C):526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