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及手術價值。方法:回顧分析為99例急性膽囊炎患者行LC的臨床資料,其中男66例,女33例,發(fā)病時間9h~5d,均采用四孔法施術。結果:90例成功完成LC,9例中轉開腹,中轉率9.09%。手術時間25~150min,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愈合良好,患者均痊愈出院。術后病理證實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55例、化膿性膽囊炎33例、壞疽性膽囊炎11例。86例獲得隨訪,隨訪3~36個月,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LC具有患者創(chuàng)傷小、疤痕小、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點,對于膽囊良性病變優(yōu)勢較大。急性膽囊炎患者應積極選擇手術治療,尤其逆行切除術,手術安全、可靠,適于發(fā)病72h內的患者;對于發(fā)作時間較長的患者,也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及術者經驗綜合評估、分析。
關鍵詞:膽囊炎,急性;膽囊切除術,腹腔鏡;病例報告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疤痕小、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點,深受患者歡迎,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趨成熟,LC的指征已接近開腹手術,成為外科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金標準。急性膽囊炎由于膽囊充血、水腫,與大網膜、橫結腸及周圍組織的粘連,尤其膽囊三角(calot三角)粘連、肝外膽管及周圍組織的水腫,導致局部解剖關系不清,分離易出血、視野模糊等,增加了膽道損傷的幾率,曾被列為LC的禁忌證或相對禁忌證。但隨著腹腔鏡的普及,術者手術經驗的積累、技術水平的提高,LC已成為有經驗醫(yī)生治療急性膽囊炎的常規(guī)術式。2010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共為99例急性膽囊炎患者施行LC,效果良好?,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99例患者中,男66例,女33例;35~79歲。主要癥狀:有右上腹疼痛病史,右上腹壓痛及Murphy征陽性,無鞏膜黃染;發(fā)病時間9h~5d。65例血WBC10~20×109/L,17例超過20×109/L,17例WBC低于10×109/L。B超檢查示76例膽囊壁厚3~5mm,23例>5mm,均有膽囊腫大、有滲出、雙邊征,79例有膽囊結石。23例發(fā)病24h內行LC,51例24~72h行LC,16例72~5d行LC。
1.2 手術方法 均氣管插管靜吸復合麻醉,常規(guī)建立CO2氣腹,壓力維持在13~15mmHg,手術均采用四孔法,用電凝鉤、超聲刀分離膽囊與膽囊床、大網膜的粘連,采用逆行切除的方法至膽囊頸部,仔細解剖Calot三角,尤其注意膽囊后三角的粘連,注意有無迷走膽管,解剖清楚后,再處理膽囊管、膽囊動脈,對于粘連嚴重者可保留膽囊頸部并放置引流管,切除膽囊后小網膜孔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檢查結腸、十二指腸、膽總管無損傷,縫合穿刺孔,結束手術。術后使用頭孢菌素、奧硝唑5~7d。
2 結果
90例成功完成LC,9例中轉開腹,中轉率9.09%。手術時間25~150min,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愈合良好,患者均痊愈出院。術后病理證實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55例、化膿性膽囊炎33例、壞疽性膽囊炎11例。86例獲得隨訪,隨訪3~36個月,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3 討論
3.1 手術時機 目前對于無并發(fā)癥的急性膽囊炎患者何時手術為宜仍存有爭議,一般認為,膽囊炎急性發(fā)作72h內與72h后施行LC的并發(fā)癥、中轉開腹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選擇72h內行LC至關重要。急性發(fā)作已超過72h,由于局部組織水腫嚴重,Calot三角解剖不清,手術難度高,術后并發(fā)癥多,故應盡可能保守治療,爭取在炎癥消退后6~12周再擇期手術。但時間并非是手術時機的絕對指標,由于患者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針對不同的患者需有不同的治療方案,本組大于72h的病例16例,6例中轉開腹,占37.5%。雖然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期持續(xù)的時間與手術時機有直接關系,但由于個體差異、醫(yī)院條件尤其術者手術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也很難以一般的原則決定所有患者的手術時機。應根據是否反復發(fā)作史、患者體征及以上所述綜合考慮,本組發(fā)病時間超過72h的患者中6例術后證實為單純性膽囊炎,其手術操作難度不大,因此發(fā)病時間不一定與病理變化成正比,但對于急性膽囊炎伴有穿孔、合并腹膜炎、膈下膿腫,甚至出現黃疸、胰腺炎等表現的患者不能行LC已達成共識。
3.2手術技巧 全組均采用逆行切除的方法,這樣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膽總管的損傷。膽囊管的處理:特殊類型膽囊炎的病理變化是醫(yī)源性膽管損傷損傷的原因之一,而急性膽囊炎由于炎性滲出,術中易致膽道損傷,由于Calot三角水腫、粘連,膽總管水腫等,容易損傷膽總管。全組均選擇逆行切除膽囊,以防止牽拉Calot三角造成副損傷,自膽囊底部用電凝鉤或超聲刀切開漿膜,對于膽囊與肝組織附著面較廣且粘連致密,膽囊壁壞疽者,可保留部分黏膜并電灼,以滅活黏膜組織,再分離Calot三角,處理膽囊管。對于高齡、有心血管疾病不能耐受開腹手術者,膽囊造瘺即可,本組15例化膿壞疽嚴重,且Calot三角粘連解剖困難,采用剔除黏膜保留頸部的膽囊部分切除術,切除大部膽囊后,膽囊頸部用1-0可吸收線進行荷包縫合,放置一根14~16F尿管,術后12~15d造影無異常,拔除引流管,這樣瘺管閉塞后不容易形成膽囊管殘留綜合征,而一期閉合膽囊頸部或膽囊管,由于有黏膜、沒形成瘺管,容易發(fā)生膽囊管殘留綜合征。因此敞開膽囊管作必要的引流是必要的。
3.3 膽囊后三角及膽囊動脈的處理 膽囊動脈變異較大,但多位于膽囊后三角內,解剖分離至膽囊后三角時,應仔細辨認條索狀組織,確定有無迷走膽管,如有則用Hem-o-lok夾閉,膽囊動脈則用Hem-o-lok夾閉或超聲刀切斷,切忌用電凝鉤盲目切斷,以防引起出血。
總之,LC具有患者創(chuàng)傷小、疤痕小、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點,對于膽囊良性病變優(yōu)勢較大。急性膽囊炎患者應積極選擇手術治療,尤其逆行切除術,手術安全、可靠,適于發(fā)病72h內的患者;對于發(fā)作時間較長的患者,也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及術者經驗綜合評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