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神童上大學”,不斷有更低齡的新人把前人“拍到沙灘上”,延續(xù)傳奇,并成為每個開學季少不了的“奇觀”。連續(xù)兩年參加高考的河南商丘10歲女孩張易文最終以352分的分數(shù)被商丘工學院錄取,為大學??迫曛?。10歲的張易文,在一群人高馬大“同學”的簇擁下,參加新生報到、練習軍訓動作……
體量上不融入的視覺差,年齡斷層造成的疏離感,不免讓孩子產(chǎn)生“恐高”與“孤寒”的錯落感,也讓人們禁不住再次質(zhì)疑:低齡上大學,是一種合理的人生選擇嗎?
在強調(diào)多元突出個性的年代,教育方式的選擇也要給未來的多種可能性預留空間。因此,即便教育部發(fā)話“私塾違法”,高校閃身而過的神童和堅持家庭課堂的家長,也被給予了應有的空間和極大的包容認可。
然而,當?shù)妄g大學生越來越多,年紀越來越小,更多的人為這條很多家長趨之若鶩的選擇捏了一把汗。低齡大學生的存在,不是為了證明什么“奇跡”,而是孩子學識和心智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合理選擇,是在高中知識融會貫通后向大學求知的自然過渡;家長選擇私塾教育,不是非要證明“自家的孩子是神童”,而是在給孩子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真正教給孩子受用的知識,提升孩子安身立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10歲的大學生張易文,不是為了表明“絕無僅有”,而是一個正常孩子不同常人的人生選擇,只不過這個選擇中過多地閃現(xiàn)著父母的影子。
一個“步步精心”的全套人生看起來就像精準的機械模塊和構件嵌套,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父母意志主導下,如此精準的人生安排,顯現(xiàn)著家長的厚望,透露出家長“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也多少釋放出“做一個搶跑者”的顢頇氣息。
在這個張易文版的“未來規(guī)劃”里,我們希望不要缺失對孩子“成長”的顧及。畢竟孩子的未來不僅僅是學歷決定的,其中更包含著人格塑造、性情管理、心理引導、社會融入、生命感知等重大的“成長命題”。學??梢员M可能照顧孩子的日常需求,但整個教育環(huán)境卻是成人級別的設定,說到底,沒有同齡相惜的伙伴,沒有情商匹配的課程,那就等于和周圍同學沒有了對話,沒有了社會參照。如此,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難免會產(chǎn)生孤獨感。
有人說,對于超常兒童就應該“特事特辦”,不然就是對人才的扼殺。然而,這種“主流觀點”卻陷于“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單一功能論套牢的危險中。當下,社會正慢慢度過人才短缺的年代,教育也正經(jīng)歷從“育才”向“育人”的轉(zhuǎn)變。培養(yǎng)一個健全的孩子,比“拔高”一個神童更接近教育的初衷。在價值排序上,“人”比“人才”更靠前,“人”比“神人”更靠譜。即便單論創(chuàng)造性,一個人的志趣、協(xié)作和包容精神,一般也會比智商超群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獲得幸福感。更何況,人生的成功,絕非成績耀眼就能決定,若只有學歷上的單兵突進,也就難免會有日后的遺憾。
說到底,我們希望眾多的像張易文一樣的小朋友們都能夠一帆風順、前程似錦。但我們也希望家長們懂得,智力上可以有“神童”,但是成長要有一份慢慢變老的耐心。不能讓養(yǎng)育的焦慮成為家長意志代入的合理借口,在為孩子決定人生道路前,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心聲,多留給他們自己一些自主選擇權。畢竟,成功不是打小怪獸的通關升級游戲,也并不來自提前摘桃的“人生搶跑”。
(選自“中國青年網(wǎng)”2017年9月13日,有刪改)
思路剖析
一、引:開篇引出事件。作者講明了10歲女孩張易文以352分的高考成績成功升入大學這一事例,續(xù)寫“神童上大學”這一傳奇,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議:表明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態(tài)度。作者指出:人生的成功,絕非學歷成績就能決定的,希望家長可以多聆聽孩子們的想法,多留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權。
三、析:讓步分析。筆鋒回轉(zhuǎn),從當事人角度分析他們行為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駁:鮮明反駁。批駁當事人顯然缺乏對孩子人生規(guī)劃的理性認知,當今社會顯然也缺乏對“人才”的理性認知。
五、聯(lián)與結(jié):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重申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