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運算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學方法。在小學階段打好計算基礎,形成一定的運算能力,將受益終身。而計算教學的枯燥與重要是一對現實矛盾。如何克服這對矛盾(尤其是在小學低中年段)?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計算興趣?筆者在實踐中努力讓計算充滿生活氣息,讓計算學習充滿人文關懷,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運算能力。
合情解釋
玻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睂W習了乘法分配律之后的簡便運算中,學生的錯誤主要集中在“A×(B+C)= A×B+C”形式。講評時,筆者提問學生“怎樣才能記住第二個加數不被漏乘?”……學生都積極思考起來,小婷同學高高舉起了手,筆者示意她來介紹經驗。她說:“我看到一句廣告語:好東西要分享。假如媽媽下班買了好吃的,只分給我的話,弟弟會不高興,我和弟弟都有份,所以括號外面的乘數要和括號里的兩個加數分別相乘?!倍嗪玫慕忉專脰|西要分享,乘法分配律一下子染上了生活色彩。學生在以后的練習中也很少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一次成功的講解分析,并非是老師在講臺前表演得有多精彩,而在于學生的感受與反應是否精彩。數學課上,老師應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使他們想說、敢說、樂說。
合理比喻
比喻是用淺顯的或人們熟悉的事物對深奧難懂的事物加以說明,使事物生動具體,便于理解,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數學課堂中用比喻來對規(guī)則、方法進行渲染描繪,能使數學中原本生硬的內容變得易懂易記。
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初次教學列除法豎式時,用形象化的語言來突出被除數、除數、商的位置:被除數住在工“廠”里;除數是門衛(wèi),看門,所以寫在左邊;商是來的客人,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商要寫在上面。通過這一簡單的比喻,學生對除法豎式的正確書寫也就規(guī)范了。
又如,四年級教學沒有括號的三步計算混合運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而且乘除是可以同步運算的,如12×3+15×4。一開始有部分學生還是規(guī)規(guī)矩矩先算12×3,第二步算15×4,第三步再把兩次的乘積加起來。再如,240÷6﹢2×17乘除與加減法混合類型,有學生也有類似三步書寫過程。有學生就舉了個很形象的比喻:除法和乘法就相當于爺爺奶奶,加法減法就相當于孫子孫女,我們要尊敬長輩,爺爺奶奶又是一家人,所以先算乘除法。
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準確、有針對性地運用比喻,對于優(yōu)化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大有作用。生動的比喻,能使學生耳目一新,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提升。
角色體驗
計算練習枯燥乏味,沒有良好學習品質的話往往錯誤頻發(fā)。其實,這不能都歸因于學生粗心范疇。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應觸發(fā)學生的內部動因,善于提供新穎素材,讓知識與個性在積極的氛圍中相互作用,共同發(fā)展。
筆者平時注意收集學生的錯題,階段性地把學生錯誤率高的計算題與學生的計算情況匯編在一份練習中,讓學生自己來批閱。學生在批閱過程中,每個√與×都是非常慎重的,批閱過程實質上是又一次計算的過程,不僅體驗了教師工作的辛苦,在換位思考中油然生發(fā)了認真計算的態(tài)度。正如班里的同學在活動過后的反思中寫道:每次看著老師一個勾一個叉的以為很輕松,其實如果我們不認真答題的話,同樣一道題目老師就要批改兩次(甚至多次),我們多花時間訂正,更是給老師添加麻煩,讓老師費了過多地精力,老師,您辛苦了!
最有效的學習莫過于體驗式學習,最有效的教育莫過于角色體驗,換位體驗,從而學會換位思考。
游戲活動
將計算練習與貼近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在生動有趣地情景下計算教學才能體現其旺盛的活力。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課尾設計動手操作練習,學生每人拿1~9的數字牌,同桌每人出一張牌,兩人的數字湊成兩個兩位數,如27、72,然后大數減小數,學生口算。還可兩人比賽,先算出者贏得對方的牌,不斷出牌、計算、收牌,直至一方無牌為輸。而這樣的比賽活動僅僅課堂上練習是不過癮的,學生往往會自覺延伸到課間進行紙牌計算比賽游戲,在玩中達成了計算訓練,又豐富了課余生活。又如,學習了小數加減法之后,以節(jié)假日流行的微信搶紅包為題材,可以根據每人搶到的紅包金額計算發(fā)出的幾個紅包一共多少元?或者設計8個紅包中已有7個領了,小天最后一個搶,算算他的紅包金額是多少元?一次次的搶紅包演變成一次次的小數加減法的計算練習,將有形滲透在無形中,計算還會枯燥嗎!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只有當計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了,計算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才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