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被欺負的孩子“打回去”,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負,不要吃虧。但問題是,這并不利于沖突的解決,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可能讓校園欺凌、暴力進一步增多。
防止校園欺凌、傷害,家長的第一要務,就是告訴孩子什么是傷害,受到欺負、傷害后不要怕,要大膽地告訴爸爸媽媽和老師。對校園欺凌案的調(diào)查顯示,一些學生長期被欺凌,就因為不敢告訴父母、老師,或因為對方威脅不能告訴,或因為告訴父母后被訓斥。
其次,對于孩子被欺負,家長要學會理性處理,講道理、講規(guī)則。一方面,要聽孩子解釋,讓他說清楚事件過程,為什么會有人欺負他,聽孩子說出整個過程,也是讓被欺負的孩子傾訴,得到安慰。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判斷這一事件中,究竟誰對誰錯,甚至有可能是“被欺負”的孩子自己事先惹事。假如父母看到孩子哭訴自己被欺負,就讓孩子打回去,那有錯在先的孩子的錯誤行為有可能被縱容,孩子也會學著說謊。
另一方面,家長在聽完孩子傾訴后,要聯(lián)系學校老師、同學家長,以溝通的方式處理此事。自己孩子的傾訴是事件的一個版本,還要聽另一方陳述,以及其他同學看法,這才能了解沖突的全貌、性質(zhì)。幼兒園入園的第一課,就應該是告訴孩子要保護好自己,同時也不能傷害別人。這方面的教育應持續(xù)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如果在處理沖突事件時,采取錯誤的方法,就可能對孩子進行反教育,把社會描繪為“叢林社會”,鼓勵孩子用拳頭解決問題,這就在孩子心中種下暴力種子,讓校園充滿暴戾之氣。
很多告訴孩子要“打回去”的家長,其實也是出于對當前校園欺凌、暴力事件的無奈。而事實上,當前校園欺凌、暴力案高發(fā),就與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缺乏對孩子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有關(guān)。在發(fā)生校園欺凌案后,沒有對事件的公開、透明調(diào)查,沒有對學生進行說理與規(guī)則教育,結(jié)果導致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模糊。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教育,是需要學校、家長長期耐心投入的。相對于聽孩子傾訴、雙方父母溝通、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來說,讓孩子“打回去”是最簡單、直接的,但也是粗暴的。治理校園欺凌,需要的是理性的規(guī)則教育,而非粗暴的快意恩仇。
(摘自2017年5月3日光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