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xué)們好,國學(xué)講堂如期和大家見面啦!今天我要為大家講一個關(guān)于能力與方法的故事,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吾欲之楚?!背荚唬?/p>
“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背荚唬骸榜R雖良,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枚??!背荚唬骸坝秒m多,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呱?。”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yuǎn)耳。
1.大:寬大。行:道路。大行:寬闊的道路。
2.方:正在。
3.持其駕:駕著他的車。
4.之:動詞,到……去。
5.奚:為何。
這則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講的是隨國大夫季梁勸諫魏王的故事。魏王想要稱霸天下,為此打算發(fā)兵攻打趙國。季梁聽聞后,給魏王講了上面這個故事:我今天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到一個駕著車向北走的人,他對我說:“我要去楚國?!钡窃谀戏剑揖蛦査骸澳闳コ?,為何反而向北走?”他說:“我的馬兒好,跑得快?!蔽艺f:“即使馬再好,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彼终f:“我的路費很充足?!蔽疫€是說:“路費再足,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弊詈笏f:“我的車夫技術(shù)很高?!钡恢赖氖?,馬兒越好、路費越多、車夫技術(shù)越高,他離楚國就越遠(yuǎn)。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他走的道路就是錯的。季梁以此來勸魏王多行仁義之舉,少興刀兵之災(zāi),因為前者才是正確的王者之路。如果走上了錯誤的道路,魏國的實力越雄厚,反而會越快走向滅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取得成功,比實力、資源更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道路。只有選對了方法,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引領(lǐng)我們走向成功。如果誤入歧途,那么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反而會把我們加速推向失敗的深淵,就像那個自以為做了充足準(zhǔn)備卻永遠(yuǎn)到不了楚國的旅人。
南轅北轍是一個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如今演化為成語,它的警示意義在千百年的流傳中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在歷史上也有很多人,像故事中的旅人那樣選擇了錯誤的道路,即使付出再多,也只能成為后人引以為戒的悲劇人物。這里我?guī)韮蓚€小故事,希望大家讀完后以史為鑒,時常反思,在正確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國,第二次來到齊國。這時候,齊宣王為了擴(kuò)張自己的領(lǐng)土,正準(zhǔn)備攻打鄰國。孟子反對戰(zhàn)爭,想宣揚自己的“仁政”思想??稍趺床拍苷f服固執(zhí)的齊宣王呢?于是,孟子與齊宣王進(jìn)行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孟子問:“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齊宣王知道孟子要來說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著問:“是因為食物不夠肥美,衣服不夠輕暖,還是色彩不夠艷麗,音樂不夠美妙?要不就是因為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吧?這些,臣子們都能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泵献咏又f:“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開拓疆土,收服秦國、楚國,統(tǒng)治中國,安撫邊疆。不過,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ㄔ氖牵骸q緣木而求魚也’)?!饼R宣王吃了一驚,忙問:“為什么?”
孟子連忙說:“大王想一統(tǒng)天下,是以弱擊強(qiáng),只會給自己帶來災(zāi)禍??扇绻笸跄苁┬腥收?,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來做官,天下的農(nóng)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這樣,天下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孟子的思想與季梁不謀而合,都是宣揚儒家的“仁政”,反對戰(zhàn)爭和暴力,認(rèn)為這才是能讓天下人信服的王道。這個故事中也有一個成語“緣木求魚”,它的意思和“南轅北轍”是一樣的。
周處是三國時吳國鄱陽太守周魴的兒子,他出身名門,天生臂力過人,有志于做出一番事業(yè)。但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qiáng)悍,任俠使氣,是當(dāng)?shù)匾淮蟮満?。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dāng)中周處最為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后同歸于盡。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里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游了幾十里遠(yuǎn),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斗。經(jīng)過了三天三夜,當(dāng)?shù)氐陌傩諅兌颊J(rèn)為周處已經(jīng)死了,紛紛表示慶賀。
結(jié)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xiāng)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也把自己當(dāng)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周處便到吳郡去找陸機(jī)和陸云兩位有修養(yǎng)的名人。當(dāng)時陸機(jī)不在,只見到了陸云,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云,并說:“我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jīng)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么成就?!标懺普f:“古人珍視道義,認(rèn)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fù)?dān)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后就改過自新,終于成為一名忠臣。
周處的事跡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誤入歧途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和勇氣,一樣可以迷途知返,走上正道。所以古人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