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些貓的圖片,說說圖片上的貓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生:活潑、可愛。
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生:靈活、頑皮。
師:很多家庭因為貓惹人喜愛而養(yǎng)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家里養(yǎng)過三只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貓》,看看他養(yǎng)這三只貓的經歷是怎樣的。作者筆下的三只貓,特點不同,命運各異。默讀課文,請大家直接摘錄或者概括相關內容,填寫文后的表格。
生:我來說一下第一只貓。第一只貓是從隔壁家要來的,花白的毛,性格很活潑,家里的人喜歡它,可是它最終病死了。
師:你把表格中需要填寫的部分說得很周全。你從哪里看出第一只小貓性格活潑呢?
生:第一段中“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它對著紅繩子“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師:的確是一只很活潑的小貓,也很漂亮??上А?/p>
生(齊):病死了。
師:真是遺憾?。?/p>
生:我說第二只吧。第二只是舅舅家送的,渾身都是黃色。這只貓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家里人也很喜歡它,最后被一個過路人捉去了。
師:你剛才說這只貓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你從文中看出來了嗎?
生:是的。第一只貓只是打滾和撲來撲去,第二只則喜歡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候會捉蝴蝶。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兒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大家都為它提心吊膽。
師:你的理由很充分,果然是第二只貓比第一只貓更有趣、更活潑。可能正是因為它這樣的性格,不怕生人,所以——
生:最終結局是被過路人捉去了。
師:那我們再來說下第三只貓吧。
生:第三只貓是因為蜷伏在家門口而被撿回來的,它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不活潑,比較憂郁,大家都不大喜歡它,結局是被冤打致死。
師:本來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后來還——
生(齊):鉆到爐底下去,毛被燒脫了好幾塊,更覺得難看了。
師:本來就不好看,現在是難看了,偏偏還很憂郁。
生:不喜歡頑游,若有若無,即使肥胖起來,但仍不活潑,不去捉老鼠,終日懶惰地伏著,吃得胖胖的。
師:第一段中,有這么一句話:“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比回埰鋵嵕褪侨齻€鮮活的生命,雖然它們的來歷、性情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結局,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共同概括就是——
生(齊):亡失。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它們都是鮮活美好的小生命,可是它們的命運確實悲慘,值得同情。
師:你真的特別有愛心,能夠體會到文中散發(fā)出來的憂傷氣息。
(板書:美好的生命,悲慘的命運。)
師:貓的生命軌跡同樣影響著養(yǎng)貓人的情感。我們養(yǎng)貓,是因為貓的可愛會帶給我們快樂。我們來找找文中養(yǎng)貓帶給家人快樂感受的地方。
(板書:養(yǎng)貓的樂趣。)
生:三妹用紅繩子逗第一只貓玩,很開心。
生:“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兩個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地照著,心上感受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這一句中的“微笑”,能體現“我”看著他們玩耍時內心的喜悅,而且“我”在藤椅上看著他們玩耍,輕松度過一兩個小時,也能體現出一種悠然放松。
師:你真的很會找關鍵詞,這么細微的地方都能發(fā)現。
生:第二只貓在“我”回家吃中飯時,總是坐在鐵門外邊,一見“我”進門,便飛也似的跑進去。這就好像是家人在迎接“我”回家一樣。
師:仿佛是家人一樣,帶給人溫暖,有溫情。
生:看它爬樹,也帶給“我們”歡樂的心情。
師:好像欣賞它表演一樣。
生:它還會捉老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聲了。這樣家人晚上就能睡得安穩(wěn)了,也是第二只貓帶給“我們”的福利。
師:真是個好伙伴呀!正是因為養(yǎng)貓帶給家人很多樂趣,所以一旦失去貓,就使得家人感到悲痛。大家能從文中感受到嗎?
(板書:失貓的痛苦。)
生:第一只貓生病之后,“我們”都很替它憂郁,三妹很難過?!拔摇钡弥∝埶懒说南⒑螅睦镆哺械揭豢|辛酸。
生:第二只貓因為它太活潑,“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在找不到時候的慌忙尋找,在亡失證實后的悵然、憤恨、詛罵,都能體現家人對第二只貓的在乎,以及內心的悲痛。
師:確實很在乎,要不怎么會好像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呢。
生:對于第三只貓的冤死,作者內心十分難過,感覺良心受傷了。
生:開頭第一句“我家養(yǎng)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中的“總是”,體現了一種無奈和悲痛。
師:你發(fā)現了別人沒發(fā)現的細節(jié)——“總是”,一次又一次,三番四次,多次的打擊。三只貓亡失后,家里人都是十分悲痛的。那么,家里三次失貓后,作者的態(tài)度分別是怎樣的?
生:第一只貓亡失后,安慰三妹,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第二只貓亡失后,“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第三只貓亡失后,“我家”決定永不養(yǎng)貓。
師:這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
生:一開始有酸辛,安慰三妹可以再養(yǎng),后來好久不養(yǎng),最后永不養(yǎng)貓,層層遞進。
師:情感是不是逐漸加深?
生:是的,失貓的痛苦逐漸加深。
師:如果說主人的痛苦是因為可愛活潑的心愛小貓亡失了而產生的,可是第三只貓不漂亮也不可愛,家里人也都不喜歡,為什么它亡失后,“我家”決定永不養(yǎng)貓了呢?
生:第三只貓不受家人喜歡,但是前兩只貓一個是病死的,一個是被捉走的,而第三只貓是被家人冤枉致死,這樣的情況使得“我”非常自責難過。
師:我們先來判定一下,第三只貓是不是冤死。我來做法官,前三組同學找出作者認為“貓”有罪的文句,即法官需要的證據;后三組同學對這些證據進行思考和確認。開始!
生: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著鳥籠望著……于是貓的罪狀證實了。
生:它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態(tài)度很安詳,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拔摇毕胨欢ㄊ窃诔灾@可憐的鳥的腿了。
生:這只貓不好看不活潑,所以家人對它有偏見。文中還用了“畏罪潛逃”這樣的詞,就已經對它進行了宣判。我們認為貓的罪名不成立,最多只能說第三只貓有吃黃鳥的嫌疑,況且最后還發(fā)現了一只黑貓,嘴里銜著一只黃鳥,這就更加排除了第三只貓的嫌疑。
師:如若沒有有力的證據,不能主觀臆斷,應該按照“無罪推定”和“疑罪從無”的原則進行宣判。我們共同宣布第三只貓——
生(齊):無罪!
師:是?。≌且驗闊o罪,“我”的良心受傷,“我”很后悔,悲痛才最深。文中哪幾個段落最能體現這種痛悔?
生:第29—34小節(jié)!
師:同學們先自由朗讀這幾個小節(jié),畫出表現我痛悔的詞,稍后我會請同學找某一句或某一段讀讀看。
生:我讀一下第30小節(jié)。(朗讀)
師:你讀的時候,“良心受傷”“妄下斷語”“暴怒、虐待、針”這些詞都讀得很深重,為什么?
生:這些詞都能反映“我”的悲痛,重讀這些詞更能表現出“我”的異常懊悔。
師:你讀得好,分析得更好。
生:我讀一下第31小節(jié)。(朗讀)
師:表現出一種懺悔,可是卻——
生:無法彌補。
師:正如第33小節(jié)說的——
生:“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師:這種懺悔是無法用言語來“表白”的,多么無力?。≈e想改,卻無機會再改變的痛苦是真正的痛苦。
生:我讀一下32小節(jié)。(朗讀)
師:你覺得你哪個字讀得最好?
生:我認為“難過得多”的“多”最好。
師:老師跟你的意見一致,“多”除了表現難過之外,其實也表現了悔恨多、悲傷多。
讓我們齊讀一下第30—34小節(jié),讀出作者這種懺悔、自責、悲痛的情感。
(生齊讀。)
師:同學們,從鄭振鐸家養(yǎng)三只貓的經歷,尤其是養(yǎng)第三只貓的經歷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如果“我們”能以對待前兩只貓的態(tài)度,善待第三只貓,也許第三只貓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我”的痛苦也不會有。所以,對待事情不能主觀臆斷,應該要實事求是。
師:我們對待生命應該有一種平等公正的態(tài)度。
生:其實我認為雖然對于第三只貓的死,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最后他能夠痛悔,也說明他是一個善于反思、敢于承認錯誤、有同情心和善良本質的人。
師:你分析了作者的人物形象,看到了他值得肯定的一面,說明你也是一個善于發(fā)現他人優(yōu)點的人。
生:我覺得第三只貓自身也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才導致了它悲慘的結局,雖然它樣貌不足,可是如果它不懶惰、不憂郁,也許會好一些。
師:你找到了一個獨特的角度,是一般人都會忽略的弱者的角度。你將第三只貓看成了一個人,它像哪一類人呢?
生:社會上不討人喜歡的弱勢群體。
師:第三只貓真的是那么不堪嗎?同學們結合一下第三只貓多次出現的一個動作“蜷伏”來體會一下。
生:它蜷伏在門口,十分可憐,祈求溫暖和收留。
生:雖然家里人不喜歡它,但是它也常來蜷伏在母親的足下。這蜷伏里有被人陪伴的渴望,有被人愛撫的希望。
師:是啊,可是什么也沒有,所以它越來越——
生:憂郁。
師:也不去捉老鼠了,“終日懶惰地伏著,吃得胖胖的”。它在被冤打后的一聲“喵嗚”,是多么令人動容。同學們,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此時鄭振鐸作品的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的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這篇《貓》看似寫的是平淡的家庭瑣事與脈脈溫情中散發(fā)的哀愁,其實更是對人性深刻的剖析。作為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他對弱小生命充滿同情,可是卻不能對他們表白,以致感覺到自身的悲哀。作者以熱烈、真摯的感情,純樸、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討人生的真諦,將自己探索的所感所得奉獻給讀者。
(作者為袁愛國名師工作室成員,南京市第十七中學教師)
領銜人點評:
境界語文的教學策略集中于“思”與“詩”之間的共生。在本課中,教師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也在引導學生互相對話、學生與自我展開對話。這種立體式的對話,緊扣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注重多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在閱讀中理解文字的妙處,體悟作者的情感,滲透生命教育。課堂有詩的溫潤、思的睿智,充滿著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