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說起來,沒有比“一”這個字再簡單的了。孩子學習寫字,最先認識的應該就是它??墒窃谥袊缙谒枷胫校@個“一”又的確十分不簡單。老子的《道德經(jīng)》開篇就說“道生一”,僅在《論語》的記載中,孔子就兩次說自己的學術“一以貫之”??雌饋?,學習孔子思想,這個“一”不可等閑視之!
曾子和子貢是孔子的兩個重要弟子,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弊迂曇詾榭鬃印岸鄬W而識之”,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鬃右辉偕晔鲎约骸耙灰载炛?,應該是因為事關他的學術追求,事關他致思的方向?;蛘哒f,“一以貫之”應該包括了他思想學說的內(nèi)在理路,涵蓋了他思想學說的精華或精髓。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接著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蹦敲?,“忠恕”也就是孔子之道的核心內(nèi)容了?!耙弧必灤┯诳鬃訉W說,它與“忠恕”是怎樣關聯(lián)起來的呢?按照程頤、朱熹等人的解釋,“一”就是“忠”,“貫”就是“恕”。這個“一”就是一本、一心,是“真實無妄”,是一個真實的“自家心下道理”。對一般人來說,“一”就是修己、克己,就是反躬自?。粚τ谛扌泻?、境界高的圣人,“一”就是“誠”。以修己之誠、至誠之心貫通萬事萬物,推而及于處理各種關系,這便完成了由忠而恕、由修己到推己的過程。原來是這樣,這不就是孔子所說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嗎?
修己是一切的前提,沒有修己如何推己?孔子和儒家重視“修己”,常說“克己”“成己”“為仁由己”以及“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敦于反己”等。外在的約束固然必要,但最終起作用的還是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比如人們討論德政與法治的關系,道理不是很簡單嗎?任何一個好的規(guī)定,到了沒有素養(yǎng)的人那里,都會形同虛設,都是一紙空文。制度與規(guī)則擺在那里,如果不能自覺遵守,仍然會像春秋末年那樣“禮壞樂崩”。修己是根本,只有“修己”的人才會自覺“推己”,修己之“忠”到了位,才會有推己之“恕”體現(xiàn)出來。
中國古代“一”的哲學,是關于本體論的思考,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是整體思維,也是系統(tǒng)意識。作為對宇宙、世界的認識,“一”意味著全體、整體。最大的那個“一”是“太一”,它是宇宙世界的初始狀態(tài)。按照《太一生水》的解釋,太一通過水創(chuàng)生萬物,“水反輔太一”于是有了“天”,“天反輔太一”又有了“地”;“天地復相輔”于是有陰陽,繼續(xù)相輔相成,又產(chǎn)生了神明、陰陽、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等等,由此“協(xié)于分藝”“禮義有所措”,于是在世間形成了各種兩兩相對的關系。如何處理這些關系?這些關系如何相處才能相互和諧、繼續(xù)化生發(fā)展?這就需要“一”的思維。
既然“一”意味著聯(lián)系,那么,“知一”就成了對人的社會性要求。一個人具有了社會性內(nèi)涵,也就擺脫了平庸。在孔子眼里,平庸的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隨波逐流,難有作為?!笆咳恕眲t不同,士人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有率有處,有所遵循。所以,孔子強調(diào)“士志于道”,一個人有了正確的信念,有了正確的人生方向,才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孔子說“政者正也”,“為政”即“為正”,人理解了“正”就是“知止”,社會發(fā)展要“止于至善”。從文字結(jié)構看,“正”從一從止,就是“守一以止”。僅僅從字面看,也可知“正”就是一以貫之地堅守正確的方向。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對天來講“一”就是清,對于地來說“一”就是寧;五谷豐登,萬物生長,同樣都有“一”的要求。對于掌握權力的侯王而言,“一”則是“為天下正”,成為天下人的示范與導向。
可見,“一以貫之”不僅強調(diào)正確方向,而且強調(diào)堅守這樣的方向,這就是“執(zhí)一”或“守一”。人而“知一”,才能“執(zhí)一”或“守一”,才能“得一”。有“知”才能“得”,《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而明確方向,然后定、靜、安、慮,才會走向成功。這里面,貫穿著對“一”的執(zhí)守,離不開“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