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芳
(江蘇省興化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蘇 泰州 225700)
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并術后陰道置放曼月樂治療子宮腺肌病療效
陳桂芳
(江蘇省興化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蘇 泰州 225700)
目的 探討行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后,將曼月樂放置患者陰道內,對于治療子宮腺肌病的療效。方法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6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隨機從中抽取40例,分為實驗組20例和參照組20例。實驗組患者實行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后,在其陰道放置曼月樂;參照組患者單純采取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結果 經過對兩組患者術后5個月后的療效效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在術后子宮體積變化、月經量、痛經評分方面有顯著不同。研究結果中P<0.05,故各個指標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于子宮腺肌病患者,在實行了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后,并行術后陰道置放曼月樂,療效較好,值得臨床上推廣。
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陰道;曼月樂;子宮腺肌病
由于生活的壓力和平日里生活的不注意,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患上婦科疾病。子宮腺肌病就是婦科疾病的一種,為子宮的良性病變,患有子宮腺肌病的患者容易導致不孕[1]。子宮腺肌病患者病情嚴重時,子宮體積變大,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成為困擾女性的一種常見疾病之一。對于這種疾病,臨床上多采用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予以治療,然而其術后的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針對這類患者,實行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和術后陰道置放曼月樂方式治療,以期得到很好的療效。為了研究這種方式是否能夠真正得到很好的療效,本文分組對40例2016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實施了分別治療,最終分析對比了兩種治療方法下的治療效果。以下是這次研究的詳細內容。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4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20例和參照組20例。所有患者均已婚,且均需采取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治療。
對照組:共20例;最小的患者年齡為27歲,最大為45歲,平均年齡(37.5±1.8)歲。
觀察組:共20例;最小的患者年齡為25歲,最大為53歲,平均年齡(44.5±3.4)歲。
兩組患者的性別、民族、年齡、家族病史、孕次、既往病史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實行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具體方法是:以楔形方式切除病灶,具體位置在雙側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內側。通過觀察組織的質地等各種情況來對病患是否排除干凈進行分析。手術后,要對創(chuàng)傷部位進行縫合。手術后給患者服用抗生素,以免感染,同時給予縮宮素。
觀察組:實習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具體方法同參照組,術后三個月,將曼月樂放置其陰道。
1.3 觀察指標
手術5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療效效果進行對比,通過兩組患者在術后子宮體積變化、月經量、痛經評分方面的差異來評價兩種方法的效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x2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經過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5個月后,經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在術后子宮體積變化、月經量、痛經評分方面有顯著不同。研究結果中P<0.05,故各個指標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不同見表1。
表1 術后5個月后患者療效效果對比
子宮腺肌病,作為一種常見婦科疾病,目前主要通過手術和藥物進行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因為各種弊端,比如,副作用大等,通常不會被醫(yī)護人員和患者選擇[2]。因此,對于這種疾病,多采用手術治療。原則上講,全子宮切除術可以徹底治療這一疾病,但是其難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所以不被眾多患者接受。能夠保留子宮的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逐漸成為部分患者的選擇。
本文通過對參照組實行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對觀察組實行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并術后陰道置放曼月樂進行治療,最終根據術后五個月的跟蹤對比,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在實施手術后的子宮逐漸縮小,子宮體積變化較大,且月經量減少,痛經評分較低。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針對子宮腺肌病,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并術后陰道置放曼月樂,對于術后子宮體積的變化、痛經、月經量等狀況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它能在很大程度上縮小變大的子宮、減輕痛經,并能減少患者月經量。由此可見,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并術后陰道置放曼月樂能夠應用于臨床中,它對子宮腺肌病的各種癥狀,有很好的治療和緩解效用。
[1] 李 雷,冷金花.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治療內異癥和子宮腺肌病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3,48(1):61-63.
[2] 趙 蓉,顧玉嬋,王麗梅,等.腹腔鏡子宮楔形切除術并術后陰道置放曼月樂治療子宮腺肌病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6,56(7): 52-54.
本文編輯:吳 衛(wèi)
R713.4
B
ISSN.2095-8242.2017.07.1201.01